【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華為失去美國技術後,透過大量囤貨銷量不減反增、不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華為儘管試圖藉由自研晶片,獨立自主打進紅海市場,但長期來看還是不敵龐大的技術壓力。
失去美國技術的華為,是否正走向窮途末路呢?一文破解華為背後的所有政治關係與市場現況!(責任編輯:陳伯安)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11 月 3 日表示,政府將很快向美國公司頒發許可證,允許它們向中國電信業巨頭華為公司出售零部件。中國媒體在報導上述消息的時候,似乎在強調美國公司離不開華為和中國市場,但是分析人士指出,脫離了美國的零部件,華為可能僅憑中國市場就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發展壯大,這對華為並不容易。
其實是美國企業離不開華為?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週末表示相關許可證「很快就會發放」。他同時表示,美國政府已經收到 260 份申請,超出預想。
中國媒體在報導上述消息的時候,強調美國企業「紛紛」向政府申請許可, 強調羅斯的「超出預想」,似乎在強調,美國企業離不開華為。不過,分析人士認為, 事實上,華為也離不開美國的技術。
華為依然嚴重依賴美國技術
今年 5 月,美國政府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華為在沒有特別許可證的情況下購買美國晶片和其他美國製造的零部件,華為做出了多次反擊,包括控告美國政府違憲。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多次表示,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晶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任正非最近還說,華為脫離了美國的零部件,「照樣可以生存下去」。埃及《金字塔報》10 月 31 日的報道援引任正非的話說,華為已經能「不用一塊美國晶片」生產出 100% 中國製造的產品。
但是,分析人士認為,任正非的這番話更多是為了安撫華為客戶,在技術上,華為依然嚴重依賴美國。
2018 年 11 月,華為在深圳舉行核心供應商大會,邀請了 150 家供應鏈企業到場,並對 92 家供應商進行了表彰。在所有獲獎供應商企業中,美國公司多達 33 家,其中英特爾、NXP 是連續十年的金牌供應商。
美國資訊技術和創新基金會主席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告訴美國之音: 「我認為任先生在強調華為可以獨立於美國科技之外生存的問題上有些誇大了。實際上,如果美國出口禁令得到嚴格執行的話,華為要存活非常困難。他們現在可以饒過禁令獲得美國科技,可以在其他國家尋求到這種科技。但是,他們還是很嚴重地依賴美國的科技,比如,他們的手機到目前為止還在使用(Google 的)安卓系統。」
今年 5 月,在美國政府針對華為出口的禁令出台後不久,Google 表示,將不再與華為開展需要轉讓硬體和軟體產品的業務,但在開源授權範圍內的除外。華為在海外的下一版智能手機將無法訪問流行的應用程式和服務,包括 Google Play 商店和 Gmail 應用程序。同時,華為手機將無法獲得安卓系統更新。
沒有美國技術,華為很難拓展海外市場
8月,華為向外界發佈並介紹了自研操作系統「鴻蒙」。中國媒體表示,鴻蒙將很快取代安卓應用在手機上, 不過,在鴻蒙系統推出後,華為依然使用安卓系統。最新的報導說, 華為只是註冊了「鴻蒙系統」,並沒有正式使用。
美國資訊技術和創新基金會主席阿特金森說,如果沒有這幾項關鍵程式和服務,華為在中國市場可能沒問題,但是肯定會影響在歐洲市場的銷售狀況。
全球權威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6 月的一份報告說,在美國的政策影響下,歐洲消費者由於擔心華為手機很快過時,因此對華為設備的需求出現「斷崖式下跌」。
在美國禁令出台前,在歐洲,華為卻是銷售量增長最快的手機品牌,擁有 20% 的市場份額,歐洲是華為手機的第二大市場,僅次於中國本土市場。
在晶片生產方面,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副總裁詹姆斯·路易斯(James Lewis)在一場有關如何限制向中國轉讓技術的研討會上也告訴美國之音,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有關華為可以不需要美國晶片生產自己的手機的說法誇大了。
他說:「有些晶片中國已經可以生產,有些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有些需要十年的時間。如果美國決定切斷所有晶片的供應,華為無法生產先進的通訊設備。」
晶片製造頭尾受制於人,華為自主權低落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高科技領域的從業人員告訴美國之音,雖然華為一直在研發自己的晶片,但是,華為海思並不具備所有的晶片設計能力。華為麒麟晶片雖然不遜色於高通的晶片,但是,麒麟的架構是英國 ARM 公版架構,生產需要台積電代工。也就是說晶片首尾端都受制於人,只是在中間的晶片設計環節實現了自主。
他說, 一旦美國決定將美國技術含量超過 15% 的產品納入管制範圍之內,華為可能就會遭遇新的麻煩。
目前美國決定,凡是產品中美國技術含量超過 25% 的,也都在管制範圍以內。5 月 22 日,在華為禁令後,因為包含來自美國的技術,ARM(英國)曾要求員工「停止所有與華為及其子公司正在生效的合約、支持及未決約定」。不過,現在又有報道說,arm(中國)從來沒有對華為斷供。
「台積電」則聘請美國律師進行分析論證,證明其產品的美國成分低於 25%,在這一基礎上「台積電」宣佈將繼續保持對「華為」的正常供貨。不過,有人指出,將來台積電是否會受到台灣政府的干預,仍然是一個暫時無解的疑問。
中興事件以來,華為囤了大量美國晶片
另據報導,截至 10 月 22 日,華為手機銷量仍保持持續增長。華為 2019 年手機銷量已突破 2 億台,這一銷售業績比 2018 年提前了 64 天。
另外,華為公司 10 月 16 日發佈的 2019 年前三季度經營業績報告顯示,企業前三季度共實現銷售收入 6,108 億元人民幣(約 3 兆新台幣),同比增長 24.4%,淨利潤率 8.7%。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在美國頒布禁令前,華為已經囤積了大量的美國晶片。事實上,自去年中興事件以來,華為就開始加大庫存備貨,從 6-12 個月的備貨週期增加到 1-2 年。
美國《華盛頓郵報》10 月初的報導說,如果禁令繼續的話,華為的庫存會告急。
美國資訊技術和創新基金會主席阿特金森認為,美國出口禁令對華為的影響要在第四個季度才會體現,因為那個時候,華為的庫存會減少。
中國政府才不會讓華為垮掉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副總裁詹姆斯·路易斯(James Lewis)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即便沒有美國的零部件,華為也不會垮掉,因為中國政府不會讓它垮掉。
他說: 「中國政府不會讓華為破產的。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是華為的市場, 是的,華為會存活下去的。」
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高科技領域從業人員也告訴美國之音,華為作為中國的龍頭企業,中國政府是不會讓華為垮掉的。他聽到的消息說,華為現在不需要通過競標就可以拿到中國政府的訂單。
9 月,華為「近乎獨吞」27 億東莞數字政府大單。 中國民眾高漲的「愛國主義熱潮」也幫助了華為手機的銷量。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Inc. 8 月 27 日發佈的全球銷售數據顯示,受中國本土市場的推動,華為智慧型手機銷量年增 16.5%,而蘋果公司的銷量則下降了 13%。
高通、英特爾、Alphabet 皆對美國政府施壓
華為不會跨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美國公司,即與美國企業的利益捆綁。華為禁令出台後,華為在美的供應商「應聲而跌」。5 月 16 日,美國晶片供應商高通與博通的股價分別下跌 4% 和 2.33%。華為的光學元件供應商 NeoPhotonic 暴跌 20.63%,創下近 4 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路透社今年 6 月的報導說,包括高通、英特爾和賽靈斯在內在的多家美國晶片供應商正「悄悄地」向美國政府施壓,要求後者放寬對華為的銷售禁令。
根據美國政治反應中心公開秘密網站的消息, 2019 年高通的遊說費用高達 240 萬美元,2018 年全年的費用是 810 萬美元。英特爾 2019 年的遊說費 140 萬,2018 年全年是 400 萬。兩家公司的遊說對象是財政部、商務部、白宮和美國貿易代表處。華為的另一家供應商,谷歌的母公司 Alphabet 2018 年的遊說費用是 2150 萬美元,2019 年到目前為止的花費是 360 萬美元。
美國政府的兩度延長給華為的臨時許可,包括政府現在宣佈可能很快給予美國企業許可證,允許他們向華為供貨,可能都與美國企業的遊說分不開。
美國資訊技術和創新基金會主席阿特金森說,美國企業擔心,一旦華為建立了新的供應鏈,美企將被排除在外,很難再恢復。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脱离了美国技术,华为还能生存得好吗?〉,首圖來源: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