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 AI、大數據、軟體服務蓬勃發展,不少年輕人投身該領域,提出各種創新軟體與服務模式。然而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現在年輕世代偏重 AI 與軟體,導致半導體與 IC 人才出現斷層。
簡立峰:年輕世代偏重 AI 與軟體,導致半導體與 IC 人才出現斷層
行政院 4 日舉行科技會報,邀請張忠謀(台積電創辦人)、林百里(廣達電腦董事長)、簡立峰等科技巨頭,期望透過與會者的指教,強化台灣整體科技戰略,並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
簡立峰在科技會報中提到,自己在 Google 工作進入第 4 年,台灣是 Google 亞洲最大、美國以外第三大研發基地,雖然台灣面臨少子化問題,人才培育是他看到台灣的新機會。
然而簡立峰卻表示,「現在年輕世代偏重 AI 與軟體,導致半導體與 IC 人才出現斷層」。可能解決做法,就是跨領域式訓練,在立足半導體跟 IC 設計優勢之外,同時著重 AI 與軟體。
劉德音:台灣半導體缺人才,根本原因是經費不足
不只有簡立峰提到台灣半導體缺人才。劉德音(台積電董事長)也曾在 2019 國際半導體展上指出,「台灣半導體業最大問題是缺才」。劉德音認為,最根源問題在每年研究經費不足,導致願意在此領域深入研究的教授數量不足,相關研究也不夠,進而影響學生人數,最後影響半導體專業人才數量。
因此劉德音呼籲政府,要提升半導體基礎研究動能,帶動後續半導體產業學習風氣,促進正面循環,並希望能引進國際級的研究人才,提升台灣廣度。
劉德音的論點的確值得關注。雖然台灣的半導體技術走在世界前端,但中國、韓國都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因此台灣的確需要投注資金,維持半導體的競爭優勢。但是人才往軟體跑,真的會影響台灣的半導體發展嗎?
年輕人可接受跨領域訓練,立足半導體發展 AI、軟體應用
台灣一直是硬體大國,軟體的國際能見度相對較低,因此年輕人投身軟體、AI 領域是值得鼓勵的。簡立峰沒有反對年輕人投身 AI 與軟體,而是鼓勵年輕人接受跨領域式訓練,立足半導體與 IC 設計,發展 AI 與軟體應用。
因為 AI、軟體要能順利運作,必需要有穩定、可靠、高邏輯密度的硬體支持,這也是台積電積極發展 5 奈米、3 奈米製程,並主導全球晶圓製程發展的原因。軟硬體並沒有衝突,而是相輔相成,台灣也有望藉由熱血投身軟體、AI 的年輕人,跳脫代工產業思維,發展全球性的品牌與服務。
至於台灣的 AI 發展,林百里認為 AI 的決勝點是商業模式,因此台灣應該培養 AI 商業模式;此外科技部及教育部培育出優秀的工程師或優秀創業家,藉由人才與商業模式的結合,誕生 AI 經濟模式。張忠謀則表示,如果要解決 AI 造成的失業問題,就要透過教育提升人才素質。
總結來看,不管是半導體還是 AI 軟體,人才都是發展的關鍵。人才往軟硬體都可以,但如果台灣要軟硬體並重的話,人才需要有跨軟硬體的思維,讓各領域相輔相成,發揮綜效。
強化台灣科技競爭力,AI 跟半導體都是發展關鍵!
2019 未來科技展,帶你了解台灣半導體製程與材料戰略創新
點我報名》》
參考資料來源:
1. 《行政院》:〈主持科技會報 蘇揆盼強化國家整體科技戰略〉
2. 《中時電子報》:〈簡立峰:台灣半導體與IC人才恐出現斷層〉
3. 《中央社》:〈蘇貞昌主持首場科技會報 聚焦AI對社會衝擊〉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相較於中韓加碼研究經費,劉德音:台灣經費不足,導致半導體業缺人才
6 年後每支手機都能跑 AI!台灣半導體業為「AI 浪潮」做足準備了嗎?
台積電是專利戰的大輸家:將未來十年的半導體專利交叉授權給格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