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田 MBA 決策術】超強邏輯訓練,專業經理人都在用的決策 SOP

管理學大師亨利‧ 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指出策略具有前述這種「意圖」和「突現」的二元性。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身在職場上的我們,除了依上級主管的命令行事,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必須自己做決策。

《早稻田MBA創新管理筆記》作者群:淺羽茂、入山章榮、內田和成、根來龍之皆為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下文,作者將說明,兩種決策的優缺點,讓你在職場上靈活應用。(責任編輯:施怡婷)

管理學大師亨利‧ 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指出策略具有前述這種「意圖」和「突現」的二元性。他認為,有些策略的確是在事前刻意規劃下獲得實現,但大多數策略都是在實際執行後,才發生不在計劃內、沒有分析到、或偶發的狀況,再經多方修正,才調整出最終版本,而這個最終版本,我們稱之為「已實現的策略」(realized strategy)。

也就是說,實際上執行的策略,並不是落實意圖策略或已規劃策略的結果。像這樣在執行過程中,撿拾偶發的靈光乍現,並加以落實的策略,我們稱之為「突現策略」。

決策分兩派:意圖 v.s 突現,到底哪邊好?

接下來就分為兩派立場。

一派是致力發展組織性的機制,並加強員工意識等,以期能充分運用而不錯過任何偶發事件,進而實現好策略。

還有一派是明白在落實策略的過程中會出現偶發狀況,也了解因應這些偶發狀況的重要性,但若最終實現的那一套策略很成功,就表示應該有它成功的原因。如能找出這些原因,就能在下次研擬策略時,擬訂出犀利的策略;要是無法釐清這次的策略為何奏效,將永遠想不出高明的策略。

因此,這一派想法的主張是:要先了解策略為何可以成功奏效,並在下次研擬策略時,積極複製成功經驗,如此一來就能逐漸優化策略的品質。

我想表達的,並不是這兩者孰為正確,畢竟這兩派的立場都很好。在策略當中,本來就有些是深入分析、規劃,最後順利奏效;也有些人認為策略是在偶發狀況交錯下才得以成功——我認為兩者皆有可能。明白這兩種情況皆有可能,是我們在深入探討「策略」時的一大關鍵。

策略的核心是邏輯

在這兩派立場當中,我個人比較傾向後者(否則研究策略的意義就幾乎蕩然無存了)。因此,我認為策略的核心,應該是「為什麼自家公司用這套策略就能成功?」的邏輯。

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家銷售純白馬克杯的公司,這家公司想讓自家產品的價格比競品低,藉以擴大市占率、提升獲利。光有這些想法,還不具邏輯,我們看不到這家公司「為什麼現在要做這些事?」「為什麼做這些事一定會成功?」的理論基礎。

這些想法要加入一些邏輯。例如我們可以補充下列這樣的理論基礎:「規模經濟」在馬克杯市場很管用;既然是簡單純白的馬克杯,就只能靠價格取勝;只要降價,產品就能比其他競爭廠商更暢銷;賣得越好,市占率就越高,接著就能再發動大規模的行銷操作;能發動大規模的行銷操作,規模經濟就會發酵,成本就能比其他競爭廠商更低,因此企業就有能力祭出比其他廠商更低的價格。

只要不斷重複這個循環,企業便會取得競爭優勢。趁現在搶先祭出低價,企業就能加速上述的循環,扳倒其他競爭者。這一套理論基礎非常簡單,但的確有它的邏輯可言。

我認為這樣的邏輯,才是研擬策略時的重要關鍵,或可說它才是策略的核心。要建構策略的邏輯,就必須像馬克杯故事裡的「規模經濟」那樣,了解業界的基本特質,也就是每家同業都會受到影響的元素;其次,企業要思考如何因應這些基本特質,換言之就是要予以妥善運用,還是閃避這些特質所帶來的壓力——這就是「邏輯」的構成要素。

此外,再以自家企業的相對優勢、弱勢為基礎,思考「如何與競爭者做出差異化?」「如何回敬對手的反擊?」並融入上述的構成要素之中,就能打造出很有力的邏輯。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早稻田MBA創新管理筆記》,由 商業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here,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職場管理力】團隊中只要有一個壞員工就會「整組壞掉」,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只要 4 個步驟
【早稻田企業經營課】對主管來說,組織目標和人才管理哪個比較重要?
海豹部隊的向上管理密技:主管出錯時,該如何直言上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