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年度論壇】假新聞只是資訊戰的第一步,台灣怎麼發展網路民主對抗數位極權?

圖片由左至右:TechOrange 科技報橘總主筆張育寧、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林雨蒼、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流線傳媒創辦人暨社長戴季全。(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趙健舜。

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例如假訊息、干擾民主國家選舉的國外網軍勢力等,面對明(2020)年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台灣能如何備戰?網路真能讓我們獲得民主,或者是讓有心人士更好地掌控人們?

TechOrange 科技報橘年度論壇 CONNECT to the Future 在 8/31 圓滿落幕,邀請流線傳媒創辦人暨社長戴季全、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林雨蒼,以及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到場,共同探討「網路民主如何對抗網路獨裁」議題。

流線傳媒創辦人戴季全:台灣應發展網路民主,對抗數位極權

流線傳媒創辦人暨社長戴季全首先為此議題開場,「從俄羅斯干擾美國大選,到遍及全球的假新聞,一直到最近的香港反送中事件等,這個社會已經有個新常態了,那就是:每個人都是『媒體』。」

而這個新常態也讓政治人物無時無刻都在被監督著,人民直接作為「第零權」監督政府,「已經不是從前選舉歸選舉,執政歸執政的心態。」

流線傳媒創辦人暨社長戴季全。(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趙健舜。

「人人都是媒體的副作用,就是不實訊息(假新聞)的誕生,」戴季全話鋒一轉,「可是只有政治人物是被監督的嗎?其實『所有國家機器都有能力動得很厲害』!」

台灣應學習愛沙尼亞公民科技

戴季全指出,「人民也正在被監控,部分政府正在使用數位科技來監控人民,其實我們就站在對抗數位極權的第一線,已經掌控了數位科技的獨裁政權正在消滅『傳統民主』,我們所要運用的就是新科技,快速地打造屬於我們的網路民主。」

延伸閱讀:
香港人用「暗藏 1200 張人臉」的人臉迷彩圍巾,反制中國的臉部辨識系統!
網路被切斷也不怕!香港人狂推沒網路也能傳訊的超強 App: Bridgefy

國際上發展公民科技最好的例子,戴季全認為,台灣可以看看愛沙尼亞現在已經上線的 X-Road 平台,這個計劃的最終目的,是要讓愛沙尼亞政府 99% 以上的服務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以公民為核心,保護每個人的數位人權。

每一年愛沙尼亞有十億次服務的次數,是在網路上完成,愛沙尼亞試圖讓全部的國民成為數位公民;去年 X-Road 則開始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透過該平台成為該國的數位公民。

回過頭來,台灣數位身分證即將在 2020 年上路,未來電子投票、手機投票,甚至是區塊鏈連署都能實現。

儘管如此,戴季全仍點出,「但目前的進度卻是非常慢的,到現在政府之中,與數位網路相關政策的主管機關,都還不知道是誰。像是 Uber 究竟是交通部管?還是勞動部管?直到現在,台灣政府都還欠缺一個有計畫性的體制,將國家往數位化的方向推動。」

戴季全認為,台灣其實可以高度參考愛沙尼亞的做法,他並建議,執政者應制定網路相關法律並符合國際人權標準、制定強力精確可執行的數據保護法。

同時,台灣政府也應當將人權保障納入國家 AI 發展戰略,並建立對網路自由與人權攻擊的快速反應機制、立法制裁侵犯人權的科技公司,「只有網路民主,才能對抗數位極權。」戴季全總結。

延伸閱讀:
光投票就排了 2 小時?看看愛沙尼亞如何用數位投票,解決排隊耗時問題
連希拉蕊都推崇的北歐小國,愛沙尼亞是如何成為世上最創新的數位化國家?

林飛帆:資訊戰早已開打,假新聞只是第一步

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從國際情勢分析台灣面對的資訊大戰,「2021 年是中共建國 100 年,2022 年習近平尋求第三次連任,這對台灣而言都是有指標性意義的時間點。」

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趙健舜。

林飛帆表示,「其實資訊戰早就已經開打了,假訊息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跟地方勢力連結在一起,數位的攻擊最終要連結到實際組織,才能做到有效的動員。」也就是讓空戰落實到地面,就要透過傳統政治的動員體系。

林說,這種連結可以從去年的地方大選觀察出來。有心人士除了催生假新聞出來,更擁有實際的動員力量,「那是在投票所 30 公尺以外發小抄給民眾,教他怎麼投票。你想想,這個動員的力量要有多大?我們已經在公投上充分地看到這件事。但會不會又出現類似的模式,在地方村里、宮廟系統以及公關公司在網路上做散佈?」

面對來勢洶洶的資訊戰,林飛帆說,「有相當多的公關公司在第三地,我們沒有相關的法律來處理這樣的假訊息在台灣流動。我們面對的其實是資訊的攻擊、加上實際地方動員,已經是個非傳統型態的戰爭!

林飛帆認為,要打贏這場資訊戰,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讓每一個台灣人認知到,「我們面對的資訊戰其實跟中國的政策高度鑲嵌在一起的,因此,民間跟政府之間的協作,將是網路民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延伸閱讀:
【反制中國網軍】YouTube 推出新功能,直接告訴你「這個頻道的後台是中國政府」
推特如何抓出中國網軍帳號?答:他們這兩個時段的發文數會明顯降低
【撐香港】推特、臉書大砍中國上千水軍帳號,向「反送中」假新聞宣戰

網路民主可行嗎?林雨蒼的第一線觀察

台灣公民團體 g0v 零時政府揚名世界,這個致力推動政府資訊透明化線上社群在香港反送中運動過程中,自發性地整理公民科技工具,引發話題,他們也推出過許多台灣公民參與專案,例如:新聞小幫手、即時空氣品質指標、國會大代誌等。

林雨蒼既是一名公民記者,也是一名自由軟體工作者,並持續深度地參與 g0v 零時政府,站在網路民主第一線的他認為,要落實網路民主,得先想想在網路上討論公共議題所面臨到的困難。

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林雨蒼。(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趙健舜。

林雨蒼先從「網路有沒有機會發生理性討論」、「未來我們可以只依靠網路做出民主決定嗎?」兩個問題說起。他說,其實自己一開始是很相信這兩件事情是可行的,但現在卻不這麼想了。

網路討論的 3 道牆

林雨蒼說,在網路上討論政策或者社會議題時,其實有著相當常見的 3 堵牆,它們分別是:

無知之牆:搞不清楚相關的法規規定、相關論述
白目之牆:缺乏網路素養,不知如何有效討論
資訊爆炸之牆:議題過於複雜、資訊過量

林雨蒼說,「網路讓資訊流通的速度變快,『人』卻成為系統的瓶頸。資訊爆炸下,即使是同樣的事實,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想法,以及最終的決定。」

「資訊被片段化攝取,終究難以確認完整參與。這也導致網路討論容易發散,卻難以聚焦。」這也讓他不禁思考:所謂的網路民主,究竟是理性討論,還是網路霸凌?

林雨蒼最後總結了「網路民主」的特性與最終可行性的條件:

1. 網路適合發散,實際面對面討論較易聚焦
2. 討論過程難以傳遞出去
3. 需要政治意志與權力,成果才能落實

林雨蒼認為,在現在這個專業分工的時代,政治仍是一門專業,而網路民主的最後一哩路,其實還是選舉與政務官。

延伸閱讀:
【張育寧的主筆嗨賴】專訪林雨蒼(上):推動政府數位轉型,民間高手催生報稅軟體
【張育寧的主筆嗨賴】專訪林雨蒼(下):網軍帶風向,資訊戰、假新聞何以影響選舉?
【撐香港】斷網免驚慌,台灣 g0v 零時政府為香港整理「公民通訊工具」

呱吉談網路時代的新政治人物之路

一個非典型的市議員:邱威傑,外界對他更有印象的名字其實是「呱吉」。

使用「網路」作為選舉的戰術,並非從呱吉開始,但他卻是「幾乎全部依靠網路力量勝選」的少數案例。

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趙健舜。

呱吉指出,當初投入選舉是為了改變台灣的選舉文化。他從市議員的選舉經費談起:「在台灣,一個市議員在 4 年任期內,其薪資收入是 800 萬台幣,但投入市議員選舉卻平均得花上 1000 萬以上,而這個數字還是『基本門檻』而已。」

呱吉接著問,「這是正常的選舉文化嗎?選一個市議員居然還要去倒貼一筆錢,那在這 4 年當中,他如何去抗拒外部的誘惑,去獲得其他利益上的回饋?這是非常困難的。」

但呱吉透過募資的方式,僅花上 120 萬元就選上議員;而觀察東京的市議員參選的平均花費,也僅有 1000 萬日幣(約台幣 300 萬元)。

呱吉分析,「這是因為在很多國家,對於選舉怎麼宣傳、選舉經費的上限等,都有很多嚴格的限制。但台灣幾乎是沒有限制的,這也導致台灣選舉的花費不斷增加。」

因此他認為,「要證明自己僅花 120 萬元就能選上,才是我勝利的條件」。

用「聊天機器人」獨特功能、選民服務系統,開創台灣網路民主新局

呱吉指出,當初在參選時,外界對他的選情都是相當悲觀的,而這時 LINE 「聊天機器人」在他的參選過程中扮演了相當大的角色。

呱吉說,自己的聊天機器人官方帳號首先會詢問使用者居住地,如果住在呱吉的選區,機器人就會詢問該名使用者:「如果明天就是投票日,你會把票投給邱威傑嗎?」

在把所有投「是」的人累計起來後,機器人會發布訊息給所有有加入機器人好友的使用者,讓選民們知道每天的統計數據。

結果出來後,與呱吉競選團隊的評估相去不遠。呱吉說,這個聊天機器人讓選民們對選情的進度產生一定程度的關注,不單只是回答罐頭訊息,這也是呱吉在選舉時所做的,較為獨特的事情。

他也分享了自己正在執行,主打公開透明的網路選民服務系統:選服魔鏡號,團隊會在收到案件後進行隱私處理,並在第一時間向全體市民公布:一個市議員,到底做了什麼、又應該做些什麼?之後,呱吉團隊也開放了這個選民服務系統的程式碼到網路上,陸續也有市議員衍伸使用這個系統。

作為網路時代的新政治人物,呱吉最後總結,自己選上了並非真的造成什麼改變,只是讓台灣人看到一個很奇怪的、非典型的政治人物選上了,但若他能夠在未來四年做得很好,就能讓大家知道這樣一個非典型的人也能做得不差,在下一個四年裡,讓台灣有更多的新人、素人出來參選時,能獲得期待與關注。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與文中所有圖片 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趙健舜。

延伸閱讀

【掌握 FB 就能贏下台灣!】美媒起底韓國瑜勝選關鍵:中國網軍從臉書干預選舉
【長輩圖請傳給長輩】LINE 啟動 2020 選舉專案,候選人可依好友年齡發送不同訊息
呱吉揭露「拿錢買新聞」真相:網紅的參選,是否會全面改寫傳統選戰生態?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