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要編譯這篇文章】如今共享經濟概念興起,各個領域都出現了新創獨角獸,美食外送平台就是其中之一。雖然表面看似光鮮亮麗,但實際上,每個公司卻未必能夠嘗到甜頭。
時下食物外送業正夯,卻驚傳 Honestbee 於今年 7 月在台灣停止營運,而許多新的小公司也蠢蠢欲動,覬覦著這塊市場。究竟新創外送可以如願發展出一片天?抑或是只是曇花一現呢?(責任編輯:蔣永愛)
訂餐外送是新創公司的一級戰區,在美國,有 GrubHub、Uber Eats、Doordash 三巨頭;在台灣,則是以 Food Panda、Uber Eats 和誠實蜜蜂(honestbee)為大宗。
今年 6 月 29 日,新加坡食物外送平台誠實蜜蜂在官方 Facebook 上宣布暫停在台灣業務。食物外送平台雖然是新興產業,但如今卻已掀起合併潮。
多家外送新創公司,瓜分歐陸市場
上個月(7 月)底,總部位於倫敦的 Just Eat 宣布未來可能與來自荷蘭的競爭對手 Takeaway.com 合併。倘若這項交易成功,將誕生世界上最大的食物外送平台之一,這兩家在 2018 年的訂單總額為 73 億歐元(約新台幣 2548 億台幣)。
自我標榜為「歐陸食物外送的領導品牌」的 Takeaway.com,自從 2018 年 12 月以 9.3 歐元收購了競業 Delivery Hero 德國業務後,荷蘭和德國就成為其最大的消費市場。
Takeaway.com 的市場也遍及比利時、奧地利、波蘭與以色列,2018 年收購 Foodarena 後也在瑞士展開業務。截自去年底,它擁有 1410 萬活躍消費者。
另一方面,Just Eat 的主要市場為英國、其他西歐國家、巴西與加拿大,因此能成為 Takeaway.com 的良好互補。此外,Skip the Dishes、iFood 與 MenuLog 也是其旗下品牌,截自去年底,在 13 個國家總計有 2600萬的活躍消費者。
亞馬遜關閉旗下外送服務,轉戰印度市場
而這項合併案並非單一案例。亞馬遜先前也買下倫敦外送新創公司戶戶送(Deliveroo)5.7 億美元(約新台幣 178 億元)的股份,並宣布關閉在美國的外送服務 Amazon Restaurants。英國的競爭監管機構正在審查這項投資,並已要求亞馬遜暫停所有整合 Deliveroo 的事物。
除此之外,亞馬遜還計畫進軍印度市場。隨著印度經濟成長,逐漸龐大的中產階級帶動了外送服務的蓬勃發展。根據研究機構 RedSeer Consulting,印度的外送訂單量在 2018 年成長了 176%,成為食物外送平台的兵家必爭之地。
印度報紙 Business Standard 曾報導,亞馬遜正洽談收購 Uber Eats 的印度業務,但 Uber 與亞馬遜對於此項謠言皆不予表態。
目前印度食物外送平台的龍頭,是來自邦加羅爾的 Swiggy ,擁有近 50% 的市佔率。Zomato 則為第二大外送平台,去年市佔率約為 26%。這兩家公司就已占據逾 7 成的印度外送市場。Uber Eats 與亞馬遜未來如何立足印度市場,值得關注。
競爭激烈、利潤低,用投資金來壓低成本
隨著食物外送的需求增加,外送產業也愈發擁擠,甚至難以統計近年來共出現幾家食物外送的新創公司。在美國,除了 Uber Eats、DoorDash 與 Postmates 等知名公司,還有許多小公司正競爭著瓜分剩下的市場。
食物外送實際上並不容易,由於餐廳本身的利潤就不高,第三方運送公司能從中獲取的利益更加微薄,而運輸的成本也不便宜。因此,許多新創公司都要靠著投資者的資金,將服務費壓到比實際費用更低以吸引消費者。
台灣就有在 Foodpanda 和 Uber Eats 工作過的外送員在受訪時指出,食物外送隱藏成本高且競爭大。每年都有外送平台關閉與竄起,未來這個新興產業能如原本期望般一飛衝天嗎?還是遲早會隨著時間黯然消失?
參考資料:
1. 《Quartz》:〈Food delivery companies are gobbling each other up〉
2. 《科技報橘》:〈外送平台「誠實蜜蜂」黯然停止在台營運,總部員工爆:公司已呈現空轉狀態〉
3. 《數位時代》:〈在美國被打趴,亞馬遜要到印度開展食物外送第二春〉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flickr。)
更多食物外送新聞
【美食外送員真心話】在 Foodpanda、Uber Eats 都當過外送員,他:隱藏開銷很可觀!
外送平台「誠實蜜蜂」黯然停止在台營運,總部員工爆:公司已呈現空轉狀態
運送過程變商機!這個外送新創把餐車變「烤箱」,餐點比同業便宜還免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