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不夠硬、沒強大基因要如何成功?找出擅長領域,用獲勝創造「正向螺旋」

就算你真的發覺某個隱藏才能,要全力以赴才能把握住這份幸運。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走難走的路不會讓你更成功,比起天賦、學習環境,善用大腦追求高效率的慣性,能幫你撐過練習期,不用一萬小時也能成為專家。

七的好運法則》由美國運氣專家卡拉‧史塔爾(Karla Star)撰寫,他跳脫了命運,根據人們偏好熟悉、喜歡捷徑的運作方式歸納七條好運公式並親自實踐。

下文,作者將告訴你,就算沒錢、沒背景、沒強大基因,也能善用方法成為領域專家,步上成功。(責任編輯:藍立晴)

為達人類績效巔峰,只有一件事順利還不夠:每一件事都要順利才行。這樣聽起來,你必須夠走運。

0.5%的基因,決定你有多成功

首先,你需要有一組幸運基因「技巧有三大要素,」世界知名的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家約翰.克拉考爾(John Krakauer)指出。他的實驗室BLAM,是大腦(Brain)、學習(Learning)、活力(Animation)和動作(Movement)的簡稱,利用各種方法來研究,大腦受傷後的運動學習和神經復原方式,他因此成為舉世聞名的動作技巧發展專家,研究我們要如何成為專家。

「其中一個要素是基因。」約有 99.5%的人類基因密碼是相同的,但剩下的0.5%就足以決定,誰是網球明星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誰是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研究人員一般會拿優秀運動員的基因密碼,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比較,找出運動員的基因共通點。例如研究人員估算高達 66%的運動選手,擅長運動是因為遺傳。

複雜的體能和生理特質組成複合基因,也就是許多基因變異共同運作的結果,而當中的每個基因,都對整體技巧做出一點貢獻。比方說你可能在荷爾蒙代謝上,遺傳到一些幸運基因,但氧容量的基因不好。基因差異對於運動員的表現影響極大,約占 31%至 85%之間。

最新研究發現有 155 個基因標記,一再和優秀運動員的表現有關,其中 93 個影響耐力、62 個則和肌肉能力極限,也就是力量和力氣有關。

慢縮肌纖維就像燃燒後的長燃煤炭;它們比較沒有爆發力;快縮肌纖維則像煙火,能釋放有爆發力的瞬間力氣和力量。這兩種肌纖維一般人大多各半,但世界級短跑運動員和馬拉松跑者,因為擁有設計完美的肌肉,而有幸愛上這些運動。

如果沒有好運基因,你可以……

要成為專家有個捷徑,那就是找出你擅長的事,或至少是你學得比別人快的事。畢竟,才能是相對性的。正因如此,我們對於走路的自信心,在嬰兒面前會增加,但若在整日研究如何走路,又付諸實踐的專家面前,則會降低。

奧運選手長時間致力於精進技巧、趁體能高峰期測試人類身體極限潛能。奧運是體育界的成就巔峰,就像卡內基音樂廳一樣,躋身奧運比賽都需要練習,以及不斷的勝利;韻律體操比賽甄選,不光是得上傳身穿體操服、用彩帶揮舞出漂亮形狀的錄影帶,還得公開展示高超成就。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觀察,小提琴高手進入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前,練習時數各不相同,但他們有個共通點:從八歲開始學琴,在參加的比賽中,獲勝比例平均約莫在 67%;而那些表現平庸的樂手,獲勝的比例只有18%。

練習讓高手更加高超;雖然就連世界級大提琴家馬友友,也有連 F 大調音階都拉不好的時候,但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明顯比同儕優秀。八歲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不比四十歲的史蒂芬.霍金聰明,但卻比其他的八歲小孩聰明。

找出你容易學會的事,能讓你有足夠的動機撐過練習期。無論我們打敗的是誰或對手有多厲害,獲勝都能刺激睪固酮分泌。

獲勝讓我們發現自己比同儕強,幫助提振自信心。有幸找出你學得快的事物,能創造出正面的上升螺旋,讓信心和表現互相增長,讓你更容易享受與堅持那些必要的練習。

ㄧ、當我們訂出真心想要達成的目標後,就更能擺脫誘惑或障礙、擠出精力和時間來追求它們。

二、當我們接獲關於我們行動的修正反饋後,就會出現增強學習信號。

三、但當我們看出我們行為和結果的關聯,使自己燃起對結果的好奇心,並察覺到可以學會修正行為,讓下次做得更好,信號就會再增強。

知道我們能改進,以及如何改進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可以讓學習變得更簡單。

成為專家取決於不說三個字

無論你的體力有多好、教練有多熱門、你有多喜歡打敗其他九歲的雙簧管樂手,或者你有多久沒有真的打敗任何人……你未來是否能成為專家,取決於永遠不說這三個字:「我放棄」。

就算你真的發覺某個隱藏才能,要全力以赴才能把握住這份幸運。無論是時間、金錢、精力或潛能,當你觸及這些資源限制的上限後,還是要持續努力,才能繼續競爭、改進和克服停滯期。

不過,首先你得相信,自己能愈變愈好。研究員詹姆斯.馬杜克斯(James E.Maddux)曾優雅地說:「事實是,相信你能做到你想要做到的,是成功食譜中最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食材。」這種促使我們愈變愈好的能力,會影響一生的神奇信念有個名字:自我效能。

也就是說要成為專家,不過是把學習某件事的過程發揮到極限,並同時具備真心的個人興趣、自我效能感、對某事的熱愛以及享受於愈變愈好的過程。

自我效能很重要,因為人生除了死亡和繳稅之外,還有另一種不可避免的事情:失敗。

事情總有出錯的時候,就連高手有時也會出槌。就像是那些高超的小提琴家,參加比賽獲勝的比例不到 33%,但他們事前對自己的信念,對於他們是否能持續下去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力。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七的好運法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別再瞎猜、靠運氣!NASA、微軟都在用「貝式理論」做決策
【成功的定義跟你想的不一樣】富士康前副總裁程天縱:「人生真正的贏家,是先懂得要輸什麼的人!」
有富爸爸很好!在科技業打滾 30 年的老鳥:但有這五點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