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產業巨嬰】英業達要求政府建立「產業秩序」防外商挖角,台廠是要怎麼談創新競爭?

近年海外科技業大舉來台,Google、Facebook、AWS、微軟等科技巨頭皆來台設立辦公室與研發中心。表面上,台灣是科技業的研發生產重地;表面下,則是同行的激烈挖角。英業達董事長卓桐華批評,高薪挖角,不培養新的人才,對台灣不會有好處;而且「政府應該建立產業秩序」。

同行競爭、高薪挖角、人才流動本來就是科技產業的常態,海外科技公司來台投資也是美事一樁;面對競爭,台灣科技業該用怎樣的心態面對?真的應該請政府建立「產業秩序」嗎?

外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掀起與台灣企業的搶人大戰

隨著中國勞力成本的提升,加上中美貿易戰的威脅,中國對科技業的吸引力持續下降;台灣具有完整的基礎建設、產業聚落與優秀人才,對外資具有極大吸引力。近年海外科技業大舉來台,Google、Facebook 等科技巨頭皆來台設立辦公室與研發中心,台美貿易量創下 30 年來新高

除了美國,中國企業也來台設廠,例如中國的伺服器龍頭浪潮集團,在 2017 年來台設立研發中心並大舉招募人才,台廠廣達、英業達擁有龐大的伺服器人才,成為浪潮集團的挖角目標,並開出高一兩成的薪水,造成台廠人才流失。

因此英業達董事長卓桐華批評,高薪挖角,不培養新的人才,對台灣不會有好處;此外,也建議政府「應該建立產業秩序」

卓桐華批評:外商來台灣挖角卻不培育人才,對台灣沒好處

根據數位時代的報導,卓桐華表示,現在政府歡迎外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但應該要建立產業秩序,否則等於鼓勵挖角風氣,卻不鼓勵台灣本土企業培植人才。「重要是台灣政府要掌握好,不要讓(外商)研發中心來台灣拚命設,對工程師拚命搶,不只是浪潮集團,現在同業也都還在挖。」

卓桐華進一步表示,挖角風氣對有意培育人才的企業相當困擾,因為培養工程人才的成本,比給的薪水還要高,「我們也可以高薪給工程師,我們也可以去挖(人),但結果是我們不會培養新的人,對台灣不會有好處。」而且,「工程師上手需要 3 到 5 年,外商挖這種人才過去,剛好就有即戰力。」

當然,英業達培育人才的用心不可否認,但是人才流動、企業間彼此挖角本來就是自由經濟的常態。台積電也面對中國半導體廠商的高薪挖角,但台積電依舊是台灣科技人才的首選企業之一;台積電沒有被擊垮,反而吸納大量台灣人才,持續挑戰半導體的製程極限。面對競爭,台灣科技業該用怎樣的心態面對?

人才跳槽本來就是常態,但自己的公司能吸引人才過來嗎?

外商最常用的挖角工具就是薪水,台灣企業可以思考「為什麼給不出高薪?」在科技產業鏈上,台灣科技業大多負責中端的製造,前端研發與後端品牌行銷著墨較少,但是製造很看成本與毛利率。在壓低成本,提高毛利率的壓力之下,薪水自然不容易提升。

此外,人才也看中發展機會。外商給人才的,是一個前進世界的舞台。但台廠也有不少跨國企業,並且意識到只做中端製造的發展限制,因此正在往研發與品牌上努力。

提升薪水、提供舞台只是要素之一,重點還是企業要有這個認知「人才跳槽本來就是自由經濟的常態」,不管怎樣人才都會跳走,要政府介入「反而才是破換產業秩序」。然而跳槽是雙向的,自己的人才跳槽到競爭對手,但對收的人才也有可能跳到自己的公司,所以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我的公司的競爭優勢是什麼?我要提供什麼誘因吸引人才過來?」

科技外商大舉投資台灣,對台灣絕對是好事一樁,不但提升台灣科技產業鏈的國際地位,也給台灣人才更多的世界舞台。與其用保守的心態阻止人才跳槽,甚至當起「巨嬰」,要求政府「爸爸」介入,提升企業競爭力,用更強的誘因把外商人才「挖角」過來,才是台廠面對外商競爭的正確心態!

參考資料來源:
1. 《數位時代》:〈AWS、微軟研發中心掀工程師挖角戰,英業達董座:不培養新人對台灣沒好處
2. 《哈佛商業評論》:〈員工被挖角,如何是好?
3. 《財訊》:〈貿易量創30年來新高!直擊台美甜蜜熱戀中的5大證據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美國企業掀起「西進台灣」熱潮,台美貿易量創下 30 年來新高!
直接面對市場,AppWorks:年輕人最該做的自我投資是「加入優質新創」
40 年來的健身房轉變,告訴你席捲各行各業的「無形資產投資浪潮」如何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