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彭博社報導,創新共享空間——WeWork 計劃最快下周公布首次公開募股(IPO)招股說明書,集資額超過 35 億美元(約 1,155 億新台幣),有望成為今年美國第二大 IPO 項目,規模僅次於 Uber。針對此消息,WeWork 拒絕發表評論。
這隻估值突破 470 億新台幣的獨角獸時常傳出 IPO 的消息。根據 WeWork今年 3 月發布的財報中,過去一年,WeWork的營收 18 億美元(約 540 億新台幣),但虧損也高達 19 億美元(約 570億新台幣)。
根據調研公司 CB Insights 指出,從 2016 年算起,其虧損累計突破 30 億美元約 900億新台幣)。獲利能力備受質疑,何時損益兩平將是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
全球近 500 個據點,WeWork 七月落腳信義區
提供共享辦公空間的 WeWork 是由 Adam Neumann 及 Miguel McKelvey 在紐約成立,2010 年至今已經擁有超過 46 萬 6 千名會員,其中的 40% 是有 500 名員工以上的大型企業。
財富前 500 大企業有三分之一都是 WeWork 的會員。目前在全球已有 485 個據點,散布於 105 個城市、28 個國家。
今年六月,WeWork 也宣布台北作為最新據點,全新辦公室位於台北市信義計畫區交易廣場二號,替企業和個人打造的八層樓空間,滿足各種規模的空間需求。

WeWork 自 2016 年進入亞洲市場,深入了解個別市場的獨特性,台灣也會持續採取「本地化策略」,在空間設計、營運模式、招攬人才及社區活動計畫等方面,除了採用 WeWork 統一標準,更會著重在地文化,致力提供適合台灣市場的方案。
共享風潮從矽谷吹向全球,台灣迎來 4 外資駐點
隨著工作文化的變遷、新創風氣盛行,共享辦公空間在世界遍地開花,比起傳統辦公室的單調裝潢,這些地方設計講究,附設咖啡吧、健身房和交流空間,且不定期會舉辦娛樂活動。
根據網站——DeskMeg 最新調查,共享辦公空間的數量不斷成長。去年,每個地點的平均會員人數也大幅增加到 90 人。預計到年底,全球將有近 220萬人在全球 22,000 多個共享辦公空間工作。
共享風潮從矽谷吹向全球,很大的原因在於美國住商分離,商業區的租金高昂,對新創團隊來說負擔太重,共同工作空間成為許多創業家的好夥伴,且其商業登記法規也與台灣(原則上為一處)不同,可以無限登記,方便團隊在多個城市的共享空間設立據點。
將視角拉回台灣,除了來自美國的 Wework 外,年初港商 The Hive Taipei 已經在台北車站附近的金石堂城中店舊址設點。美港商漢森集團的 WorkTech、新加坡商的 JustCo 也都在裝潢中,預計下半年對外公開。
2019 年可說是台灣共享空間元年,但該模式是否在台灣行得通?考驗業者商業模式的靈活度、在地化的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
1. 《Bloomberg》:〈WeWork to Unveil IPO Filing as Soon as Next Week〉
2.《deskmag》:〈2019 State of Coworking: Over 2 Million Coworking Space Members Expected〉
3.《CB Insights》:〈How Does WeWork Make Money?〉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Wikipedia )
延伸閱讀
全台最美的辦公室在這!美國創新共享空間 WeWork 落腳信義區
【比翼加速器 Demo Day】助台灣走出糖尿病之島陰影,新創把手機變胰島素記錄器
【SparkLabs Demo Day】新興科技轉為實際商用,6 組新創團隊超詳細整理都在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