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戰引動逆全球化現象,導致產業版圖與企業布局的劇烈變化,面臨黑天鵝充斥的現況,如何從層層不可測的風險裡看到未來,更是充滿挑戰。但捷騰光電早在數年前就洞燭機先,致力將供應鏈拉回台灣,打造「創新、互聯」的智造雲,為同屬中小企業的製造夥伴開創新局。
橫跨光通訊、光感測、光智慧三大主軸,捷騰產品廣獲全球知名的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及數位家電業者採用,就連 Microsoft XBOX One 遊戲機也是其一。值得一提的是,捷騰本身沒有工廠,所有產品全部外包生產,與供應鏈、EMS 廠、合作夥伴的整合緊密度可想而知。
捷騰光電總經理陳晋豐表示:「回台灣的成本並不低,所以必須智造、必須自動化。我們使用 Microsoft Azure 開發雲端製造資訊系統,打造智慧工廠,以代工組裝為起點,最終目標希望將模具製造、塑件注塑、晶圓測試、封裝測試等所有生產環節全部涵蓋在內。」
捷騰利用「創新、互聯」促成同業相互認識
成立於 1999 年的捷騰光電,員工約 70 人,「光、機、電、算」整合的核心技術與產品規劃能力,則是獨特優勢。陳晋豐指出,在逆全球化的現狀之下,大企業可以直接到美國投資,使用當地人力和原料生產,並在當地交貨,但中小企業沒有能力這麼做,必須轉而思考客戶願意接受的模式。
「創新、互聯」是捷騰的答案,繼而採取的行動也出乎意料。捷騰主動舉辦創新互聯技術的聯合分享會,集結上中下游,促成產業鏈和同業互相認識,建立彼此可競爭也可合作的關係,即使這個目標無法一蹴可幾,捷騰仍以長期耕耘的心態持續努力。
推動智慧工廠時,捷騰遇上了這些難關
另一個行動則是打造智慧工廠,但捷騰沒有自己的工廠,如果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與代工廠合作進行工廠自動化,以及對合作夥伴進行適當管理。
但這也讓捷騰發現更多問題,包括分工極細的台灣產業鏈屬於離散工廠狀態,尤其部分工廠規模很小、設備較為老舊,而且對資本支出很保守,這些老闆並不清楚什麼是工業 4.0 或智慧工廠,反而有很高的資安疑慮,擔心資料因此被竊取。
除了來自合作夥伴的挑戰,推動智慧工廠的技術門檻也不低,無論是程式設計、資料庫建立、設備採購,都讓捷騰極為頭痛,雖然一開始就決定尋找自動化領域的專業對象合作,捷騰負責溝通及提需求,但和顧問公司談離散工廠的整合談了三次,對方仍無法理解捷騰的作法。
此外,這套系統預估需要四人小組以兩年時間完成,預算恐怕會突破千萬,這個令經營者頭痛的數字甚至讓捷騰一度考慮要申請補助計畫來支應。
與微軟合作,用 2 名人力 3 個月讓雲端製造資訊系統上線
陳晋豐說:「逆全球化的現象已經無法改變,即使目前影響的訂單不多,但智慧工廠非做不可,因為時代的變化不等人,訂單也不會等人。尤其工業 4.0 的重點就是取得客戶訂單,而不是追求良率多高多好,所以首要之務就是讓客戶信任我們的管理,訂單才會跟著來。」
透過清大教授的居中牽線,捷騰和微軟物聯網創新中心展開合作,使用 Microsoft Azure 和 Connected Device Studio,只以 1 至 2 名人力在 3 個月的時間內,就讓第一版的雲端製造資訊系統順利上線。
在第一版的儀表板裡,就已能呈現工廠設備的位置、生產和品質等資訊,值此同時,感測器和自動產線的建置、監控設備的數量也持續成長。到了第二版的儀表板,捷騰開始進行視覺化、動態化的資料收集,接下來開發的新版本,也將朝向資訊多元化的目標邁進。
值得一提的是,捷騰的雲端製造資訊系統儀表板執行在一部已經使用五年的筆電上,完全沒有購置任何新設備。
陳晋豐表示:「Azure 帶給我的最大驚喜就是建置速度很快,這也是所有企業都最樂見的事。而且有了它的可擴充性,無論未來廠房、產線、設備如何延伸,都不會受到限制;另一個好處則是安全性,我們自己的防護能力絶對不夠,但交給微軟就能安心。」
建置雲端系統馬不停蹄,捷騰要讓產業鏈控管更上層樓
回台灣造雲讓捷騰獲益良多,也更加體認到,在製造業回流台灣的現況之下,造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先前台灣製造業大量外移,導致難以訓練人才及累積經驗,但利用雲端則可建造場域,重現中小企業的生態,而且要與趨勢接軌,讓員工了解物聯網為公司帶來哪些機會。
陳晋豐自認目前捷騰做的還不夠多、不夠到位,接下來希望把在中國的 EMS 廠、射出成型的夥伴,甚至環境監控都能拉回來台灣上雲。如果可以把封裝製程、注塑件等生產環節都拉到辦公室來管理,產業鏈的品質及管控必然能更上一層樓。
雲端也為捷騰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包括雲端環境監控資訊系統、雲端物聯網系統、雲端數位看板系統,都在規劃之列。更重要的是,目前做到的是即時發現問題,但希望未來可以預防已經知道的問題、甚至預防還不知道的問題,從中創造新價值,並與中小企業夥伴共享。
陳晋豐表示:「回台灣的製造業有兩種極端,大的很大,小的很小,像我們這種小而美的企業必須發展協力生態圈,共同成長,達到物聯、人聯、夥伴聯的目標。我們也會和夥伴繼續努力,因為製造能力就是國力,不僅是就業機會,也是真正帶動基礎建設的原動力。」
(資料、圖片來源:微軟)
更多微軟相關消息
萬物聯網時代來臨,企業如何把握「智慧雲端」與「智慧終端」帶動業務成長?
【張育寧的主筆嗨賴】微軟不只賣 Office!你不知道的製造智慧化 Microsoft inside
【張育寧的主筆嗨賴】市場位移怎麼辦?AI+IoT,處處可設製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