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of diverse people having a business meeting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AI 行銷科技公司——iKala(愛卡拉)的執行長程世嘉,過去是 Google台灣第 3 號員工、更是首位登上 Google I/O 全球開發者年會講師舞台的台灣人。今年一月初 iKala 的融資規模達到 3 億台幣,已經是 Google Cloud 全球最大的合作夥伴之一。從為科技巨頭工作到創業,程世嘉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他將告訴你「好奇心」對組織領導的重要性。以下為程世嘉第一人稱視角。(責任編輯:施怡婷)

「I know what I am doing.」常常看美劇的人,大概對這句話都不陌生,這句話是擋住質疑、終止對話的利器。

劇中的英雄在拯救世界時,承受著全世界的壓力,旁邊卻有一個緊張兮兮、嘴裡不斷碎念的平凡人,老是愛問東問西,連英雄在拯救世界的關鍵時刻時,都要擔心英雄把事情給搞砸,惹得英雄只好用這句話來讓他閉嘴,這樣英雄可以專心做事,把該拆的炸彈拆一拆、該殺的怪物殺一殺、該救的世界救一救。

真實的世界,要是有那麼簡單就好了。

打造高度信賴感的團隊,缺乏「好奇心」做不到


上一篇文章貼出後,我沒預料到會有那麼大的回響,一位讀者看到了,留言問說「有沒有些指標可以判斷那一種人是適合當領導者的 interdependent 類型呢?」(TO 編按: interdependent team 意指相互依存、高度信賴彼此的團隊)

所以我想要先談談「好奇心」。如果說,要判斷哪些人有可能進展到 interdependent 的階段,我會先用好奇心來篩選。

一個缺乏好奇心的人,絕對不可能成為好的領導者,而好奇心,不只反應在你問的問題夠不夠多,也反應在你聽進去的夠不夠多,「提問」和「傾聽」兩個現象必須同時觀察。

因為,問問題雖然是看出好奇心的一種方式,但有一種經過偽裝的溝通方式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問完對方問題之後,不等對方解釋清楚,或是繼續詢問一些延伸的問題來把事情釐清、讓自己真正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事物,就馬上急著發表自己的高見,壓制對方的意見要對方接受;這是一種虛偽的好奇心,目的只是想展現自己的聰明,而不是真正好奇地想從對方身上學習,在這種情境之下,「傾聽」是缺乏的。

傾聽還不夠,夠格的管理者還要會「提問」

我們都已經知道「傾聽」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要真正搭配「會提問」,才會是一個夠格的管理者,因為兩者搭配才表示你具備足夠的好奇心和技能去釐清問題,也表示你關心別人在做的事情,這不就是身為管理者最重要的起手式嗎?

這是一種真正從「我知道自己知道什麼」的封閉心態轉換到「我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多事情」的開放心態。從「I know what I am doing.」 轉換到 「I want to learn from you.」的提昇。

可惜的是,問問題往往不是台灣人在學生時代會習得的技能。出社會後更是害怕問問題讓自己顯得愚笨、顯得不聰明,當場不要問,寧可事後再放放馬後砲比較安全一點,或是乾脆完全不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寧可腦補也不要問清楚」。

但這樣的環境,反過來正面地看,反而讓我們更容易辨識出那些真正有好奇心和潛力擔任領導者的人才,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還勇於提問,並且真誠地傾聽、想從對方身上學習,不是為了發表高見,也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顯得聰明。

(本文經 程世嘉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Flickr

延伸閱讀

AI 幫你找到最強網紅!新創 iKala 用 AI 精準行銷,A 輪投資人看好並加碼到 1000 萬美金

【動詞經濟是什麼?】數位行銷必備的 3 個觀念,只為商品提供附加價值還不夠

【主管優劣檢測站】Google:優秀的管理者普遍具備這「十大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