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每個職場人士皆拚盡全力提升績效,然而卻很容易陷入「見林不見樹」或「見樹不見林」的思考盲點。流通教父徐重仁認為,「環狀思考模式」是最適當的方式,藉由找出核心及外環的機會,把市場做大,並扎實地把一套商業模式、系統建立好,讓企業長久經營。
《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的作者徐重仁和洪懿妍將透過本書,分享徐重仁的經營技術,給予企業務實的經營建議。我們將在下文,學習環狀思考的三個步驟。(責任編輯:郭家宏)
最近,我有一些機會和幾位年輕朋友深談,他們有的是上班族,有的是自己創業當老闆,有的則是接手家裡生意,試圖轉型,開發更大市場。
這些年輕人都很有衝勁,也很肯做事,每個人都熱血地在描繪未來藍圖。
一般人在工作或經營事業時,都想以最大努力來創造更好的績效,想法很多,只要認為是好的,就會去嘗試。
這種精神值得讚賞和肯定,不過我也發現,多數人往往有一個盲點,就是「見林不見樹」,或是「見樹不見林」,缺少整體性的概念。
我認為,比較周延的做法是,利用「環狀思考模式」來磨練自己。
環狀思考三步驟:找出核心、第一外環與更多機會
一、第一步要先找出「核心」
任何事業都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也就是了解什麼是顧客的需求,以及顧客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模式。
當市場需求明確之後,必須確定事業的「核心」商品或服務,然後加以精耕。
二、找出「第一外環」的機會
當核心趨於穩定後,再來是進一步思考「第一外環」的市場機會,也就是核心事業的主顧客有什麼延伸的相關性需求。
以現在很夯的健身中心為例,參加健身中心的會員,幾乎都是比較重視健康的族群。他們除了每天,或偶爾來健身之外,可能還有其他與健康相關的資訊及商品需求。
因此,我們可以深入探討,並發掘顧客潛在需求,進而提供適當商品或資訊,以創造外加效益。
三、接續找出「第二外環」、「第三外環」的機會
發掘顧客其他關連性需求一直以來,我都是以這樣的模式來尋找市場機會,一圈一圈地往外擴散,無形之中,市場就被做大了。
當然,有些顧客需求可以被清楚掌握,但也有部分需求是不明顯的,甚至,消費者有時也不太清楚自己還需要什麼。
建立系統,打造永續紮實的商業模式
當然,「實做」是更大的挑戰,很多人會在這裡卡關,往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或不夠扎實。
外國人比較重視計劃和系統的概念,也就是凡事會按步就班,這一點非常值得學習。
就以最簡單的數鈔票方式來看,他們習慣先算零錢,再算鈔票,而且是一張一張的數,但我們卻習慣用比較簡單的方法,整把整把的數。當然,我們的做法有達到「快速」的效果,卻也常出差錯。
另一個則是系統性的行為模式,例如 A+B+C,或 1、2、3、4 等條列式的做法。他們比較重視順序,也習慣配合邏輯性思考。這種做法短期間雖然看不出效果,卻很扎實,其結果往往會超過我們自以為快速的做法。
我經常強調「系統」這件事的重要性。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常會去關注單一做法的成效,而忽略了建立「系統」。事實上,一定要兩者並重,才能可長可久。
系統的建立比較耗時費力,無法一蹴可及,但非做不可。惟有扎實地把一套商業模式、系統建立好,基礎才能穩固,永續性才比較強,不容易動搖。
創業者肯拚是好事,若再加上肯學,力量一定會更強大。無論做什麼事,儘可能地截長補短,如果可以試著將東西方做法加以合併運用,必定會有良好成效。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徐重仁粉專。)
更多職場實用技能
【職場管理力】團隊中只要有一個壞員工就會「整組壞掉」,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只要 4 個步驟
建立職場友誼的暗黑密技:向「討厭你」的人請求幫助
專案管理必備 3 個基本功:不會寫 code 沒關係,至少要會畫 wireframe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