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公司為籌劃第二總部,2017 年 9 月展開「Amazon HQ2」計畫。亞馬遜表示將在當地投資 50 億美元(150 億新台幣),並將提供 5 萬餘個就業崗位。此計劃很快得到了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百餘座城市的積極響應。其選址要求包含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會區、穩定友善的商業環境和便利的公共運輸等。
位於俄亥俄州(Ohio)的哥倫布市(Columbia)也加入徵選的行列。相較於其他參賽的城市,哥倫布並沒有推出端出稅收優惠、興建學校和公園等老派的計畫。它最後以「創建智慧城市」的構想擊敗 77 個地區,贏得美國交通局第一屆智慧城市挑戰賽。
萬物聯網,國際大都市邁向智慧化
事實上,哥倫布並不孤單。全球越來越多地區導入「智慧城市」的概念,從波士頓到曼谷,各城市積極將 5G 網路、公共運輸和自駕車聯網等串連在一起。要用新科技活化水泥叢林,打造更宜居便利的生活環境。
據估計,全球有 2/3 的城市在投資相關技術,到 2021 年,支出預計將達到1350億美元(約 40,500 兆新台幣)。目前,正在推行的主要應用包括:智慧電表、交通號誌燈和數位政府等。
智慧城市成全球潮流,桃園市獲「2019 全球年度智慧城市」首獎,傲視全球。
能源、科技、安全、交通皆是發展智慧城市的主要核心,台灣怎麼把握關鍵機會?8/10 TechOrange 年度品牌論壇 CONNECT 2030,一同破解未來十年最重要趨勢》》
雙人早鳥 6 折優惠票全面開賣!
智慧城市崛起,隱私權成一大挑戰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歡迎智慧城市的到來。Sidewalk Labs 是 Alphabet 子公司為 (皆隸屬於 Google)旗下的智慧城市公司,在 2017 年參與加拿大多倫多的社區計畫,並承諾將該地區打造成創新中心。但這個靠蒐集資料和賣廣告盈利的公司,引發當地居民對隱私疑慮,活動也暫時停擺。除了隱私權外,執行、立法規劃也是需要克服的挑戰。
對政府監督的擔憂:透過追蹤與分析市民的生活模式,能更了解交通路線的規劃等。但是該如何適當地使用這些訊息呢?美國國會委員會最近委託調研機構,編寫了一份關於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報告,從人臉辨識、社會信用評到社群言論監控等技術,可能嚴重侵害 13 億國民的隱私權。
數據標準化:智慧城市技術的真正潛力在於串連所有軟硬體,有效地整合虛擬、實體的公共服務,而非執行零散的單點計畫。然而,光是一個項目就有無數供應商,還有法規的限制需要克服,標準化的過程相當艱辛。
缺乏穩定的預算:智慧城市造價不菲,且短時間難以看到成果,不少政治人物礙於現實考量而不推動。就算編列相關預算,也可能因政權轉移、落選等因素,來不及完成就胎死腹中。
印度最大的電信商塔塔通信(TATA)的首席營運長——約翰·海杜克就曾說過,推動智慧城市沒那麼簡單,一個個成功案例的背後是警慎的評估和長遠規劃,政府與民間企業扮演關鍵角色。
參考資料來源:
1.《Forbes》:〈Are Smart Cities The Next Great Disruptor?〉
2.《The Guardian》:〈JP Morgan is rolling out the first US bank-backed cryptocurrency to transform payments business〉
3.《CityLab》:〈The 3 Pictures That Explain Everything About Smart Cities〉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沒看過這麼精美的政府懶人包】6 張圖秒懂智慧城市是什麼,台灣難波萬不是沒原因
【勤業眾信研討會報名開放中】2020 年台灣 5G 落地,企業如何布局智慧城市商機?
【張育寧的主筆嗨賴】台灣本土車聯網新創 WeMo 創辦人吳昕霈談台灣智慧城市的機會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