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中美貿易戰導致全球代工廠紛紛逃離中國,將產線移往鄰近的東南亞國家。搬遷過程涉及語言障礙、設備廠房重建、人員招聘等,是一項超浩大的工程。(責任編輯:施怡婷)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外商紛紛計劃將生產線移出中國。但美國商業雜誌富比世(Forbes)分析,企業要將供應鏈從中國撤出是個艱鉅任務。以消費電子廠商為例,至少需解決 7 大問題。
東南亞成遷廠目標地,富比世:轉移生產線沒那麼簡單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根據美國商會調查,40% 受訪者表示已移出、或正考慮把供應鏈搬離中國,其中約有 25% 把東南亞當作目標地。
但富比世分析認為,轉移生產線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以單一大廠生產某款智慧手機為例,需要轉移整體產能的 30% 甚至 60%,才能滿足美國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兩地都需要完整團隊,以及可靠的「知識轉移」。
富比世說,遷廠帶來的高資本設備成本及重建數據庫常耗費人力物力,即使把生產簡單產品的工廠遷至別處,也需重置數據系統相連等所有整合工作,是個浩大工程。
轉移生產線也可能失去現有工廠夥伴的生產經驗,在另一個地方的工廠生產,與當地團隊合作勢必再有一段前景未知的磨合期。
而現有中國團隊有些人會被留下以支持上游供應鏈,但部分人會因產線外移而失去工作,企業要不要解聘這些經過磨合,已具有高度技能的員工,是需考量的難題。
克服語言、招募空窗期,勢必衝擊產能
此外,富比世認為,過去精通中文和工程技術的人才,向來受到消費電子品牌的青睞,若把產線搬離中國,就需要新的語言技能,就克服研發和早期生產的問題來說,沒什麼比精通當地語言更有用。
轉移生產線後的地點還需招募大量作業員,一些高達 60 條生產線的產品要在短期內招募數千人,將是一大挑戰。
分析認為,為節省成本,打造供應鏈最重要原則之一就是儘可能短,但若將其中某個環節移出中國,至少會導致總供應鏈長度和運輸成本方面,至少增加2週的運輸時間,對日產量高達 10 萬部的產品來說,代表多達 140 萬部商品會延後上市。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富比世:消費電子生產線移出中國的7大難題〉,首圖取自:Flickr)
延伸閱讀
「中國製造」被打殘?中美貿易戰暫緩,但微軟、蘋果、亞馬遜都在準備撤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