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 本週將滿 25 歲。在其存在的四分之一世紀中,它創造了大約 1 兆美元的股東價值。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傑夫·貝佐斯 於 1994 年 7 月創建了公司,並以世界最大的河流「亞馬遜河」命名,Amazon.com這個網站則在 1995 年上線。

貝佐斯一手打造的電商巨人,在 25 年後的今天,更跨足雲端計算、智慧家居和影視產業,成為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

他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華爾街分析師一次告訴你!(責任編輯:施怡婷)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亞馬遜 本週將滿 25 歲。在其存在的四分之一世紀中,它創造了大約 1 兆美元的股東價值。

亞馬遜在電商領域中佔據主導地位,擁有最大的雲端計算基礎設施產品,並透過其 Alexa 技術引領家庭助理市場。此外,它還擁有蓬勃發展的網路廣告業務,並透過其串流媒體影音部門成為好萊塢的一支力量。去年總銷售額成長 31%,達到 2329 億美元。

D.A. Davidson 的 Tom Forte 是華爾街最看好亞馬遜分析師之一,他在 5 日 的報告中表示,該公司已經制訂了一系列策略供其他人學習甚至複製。以下是他的分析,以及一些具體的例子。

專注於客戶,而不是競爭對手

CEO 貝佐斯自 1994 年創辦網路書商以來,一直著客於客戶。根據 Forte 的說法,這是亞馬遜最重要的持久品質:專注於客戶,而非競爭。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其自有品牌業務,亞馬遜透過創建自有品牌版本,了解客戶最想要的東西並嘗試以最低價格提供。

努力沒有盡頭,重複做到最好

亞馬遜重視重覆性,「不斷改進以加強其努力。」

明顯的例子是 Kindle 電子閱讀器,不斷更新發展以跟上一般平板電腦的步伐;Echo 已從基本語音助手轉變為平台,供開發人員為客戶提供各種幫助。

創建生態系統,用服務留住顧客

專注於最低的價格、最大的選擇和最快的交貨,客戶將繼續回頭。這個客戶量吸引了供應商和其他合作夥伴,這反過來又增加了這些領域的競爭 – 價格、選擇和交貨速度,然後反過來吸引了更多的客戶,不繼循環。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亞馬遜為其 Prime 客戶推出了為期一天的送貨服務。雖然這在短期內增加了亞馬遜的成本,但最近 RBC 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客戶獲得這種額外服務時,他們會願意花費更多,更忠誠。

時刻關注趨勢,擁抱變化

這是亞馬遜於 2009 年收購網路鞋商 Zappos 的核心價值。

範例在於:亞馬遜網絡服務 (AWS) 已經證明可以提供開發人員隨科技變化所需的軟體,並且隨著消費者行為的發展,該公司已經在智慧家居市場進行了重要收購,例如智慧門鈴製造商 Ring。

將虧損視為策略

Forte 指這項策略亞馬遜積極善用。投資人過去 20 年對該公司進行資助,使其能夠以最微薄的獲利率生存,同時繼續投資讓購物更簡單、更便宜、更快捷,並開發其他更能獲利的業務。由於 AWS 及其廣告業務,亞馬遜終於顯示出真正的收益,但其獲利空間仍然比其他科技巨頭如 Alphabet、臉書、蘋果 和微軟來得低。

Forte 寫道,「在 Uber、Pinterest 以及其他所有新上市的 IPO 以及 Roku、Shopify、Wayfair 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亞馬遜,」

「該公司是首創,或者起碼是靠虧損來爭取市佔率的最佳零售業者。它開發其他更能獲利投資 (如第三方零售、雲端計算以及最近的廣告) 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其在收支平衡情況下營運其第一方零售業務的能力,這是它在零售業中如此具有破壞性的一個主要原因。」Forte 表示。

在報告中,Forte 強調了亞馬遜失敗的兩個重要領域:智慧手機和中國電子商務。他說,後者是亞馬遜「最大的失敗,且它無論失敗多少次,都必須繼續在中國找到一個成功的戰略」。

展望下一個世代,分析師:亞馬遜面臨 4 大風險

在接下來的 25 年裡,他還看到亞馬遜面臨 4 大風險,包括找出誰將接替「世代僅見的創始人和 CEO」貝佐斯,並處理監管機構和國會議員的干預。Forte 之前在 5 月的報告中曾強調過這些問題。

至少在短期內,Forte 顯然希望亞馬遜能夠應對這些挑戰。他的目標價為 2550 美元,意味著較目前水準再上揚 31% 和 1.26 兆美元的市值。 FactSet 跟踪 40 位提出目標價的分析師中只有 2 人有更高的預測,平均目標價為 2249.73 美元。

(本文經合作夥伴 鉅亨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邁入25歲的亞馬遜 竟把虧損視為策略?〉。)

延伸閱讀

新北市-亞馬遜 AWS 聯合創新中心 Demo Day:平均創業年齡 44.6 歲成亮點
亞馬遜官方廣告:蓋 Kindle ,麵更香~我手刀拿出來一客準備好了!
「中國製造」被打殘?中美貿易戰暫緩,但微軟、蘋果、亞馬遜都在準備撤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