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業弱點浮出水面!如何從日韓貿易戰看出台廠「一直擔心」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日韓貿易戰即將開打,半導體業中中、日、韓為競爭關係。若日韓兩虎相爭,對台廠的影響是什麼?為何台經院的研究員會說「弊大於利」呢?(責任編輯:陳伯安)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日本強化管制 3 項關鍵半導體原料出口南韓,日韓恐將爆發貿易戰。學者認為,對台廠而言,短期有轉單效應利多題材,但長期仍弊大於利。

日韓貿易戰如何開始的?

南韓法院去年做出判決,日本企業必須向二次世界大戰徵用工(遭日本企業強徵的南韓勞工)進行賠償,但日方則主張徵用工賠償問題,在 1965 年「日韓請求全協定」簽署時就已解決,不應現在提出賠償,涉案日本企業也拒絕賠償。

原先日本盼藉由 6 月底舉辦的 G20 大阪峰會進行會談,解決爭議,但韓國方面並不回應相關要求。日本經濟產業省於是在 7 月 1 日宣布,從 7 月 4 日起,對出口到南韓的 3 項關鍵電子原料加強管制,包括含氟聚醯亞胺(Fluorine Polyimide)、光阻劑(Resist)及蝕刻氣體(Eatching Gas),被視為對南韓的反制措施。

有別於過去可享簡化出口的待遇,4 日起每項產品都須向日本政府申請許可,載明使用目的、方法,並簽署相關原料絕不用在武器等方面的承諾書才能出口,前後耗時可能達 90 天;下一步,日本考慮將把南韓從安全保障友好國家的「白色名單」中除名。

日本手握韓國半導體命脈,韓國 Q4 前得達成協議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認為,這次日本對出口至韓國的 3 項原料進行管制,主要將對南韓以記憶體為主的半導體業者造成衝擊,尤其是氟化聚醯亞胺及氟化氫兩項,屬於半導體關鍵原料,且日本全球市占率高達 8 成至 9 成,很難找到替代進口來源。

劉佩真指出,南韓過去主要仰賴日本作為此 3 項產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如今日本祭出出口管制,對南韓半導體廠,尤其三星、SK 海力士等,可能產生原料來源不足的問題;所幸目前全球記憶體市場明顯供過於求,整體庫存量偏高,南韓業者本身也有材料庫存,預估今年第 3 季,包括 iPhone 等供應鏈出貨還不會受到影響。

她向中央社記者表示,不過,到了第 4 季,日、韓雙邊若還未得出明確協商結果,就比較令人憂心會不會出現關鍵材料短缺的情形,導致南韓業者無法出貨,進而影響終端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

劉佩真認為,短期台廠有一些利多題材,半導體化學品、記憶體製造族群可能會有轉單效應,不過因為台灣在這兩個領域的全球市占都不高,預估即使有轉單效應,效應也不大。

她認為,反而是後續可能間接因為終端產品出貨不順,導致代工、封測等相關供應鏈受到影響,下半年正是電子產品旺季,國際品牌新機新品齊發,表現是否受此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台廠潛在危機:製造第一,但原料自主權低

另一方面,韓國也可能對日本提出反制措施,若以全球市占率、日本廠商依賴程度來思考,推測行動記憶體、DRAM 可能進入考量名單,因為全球市占高達 4 至 8 成,一旦下達出口管制或禁令,可能造成日本下游終端業者無法順利出貨。

劉佩真也提醒,台廠應引以為誡,不論從美國制裁華為事件,日本對韓國祭出出口管制,都反映一個重要產業趨勢,那就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目前台灣半導體相關化學原料、設備的自主率皆偏低,即使製造方面是全球第一,未來若遭受不公平貿易競爭,很可能出現斷鏈危機。

中經院 WTO 及 RTA 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繼美國對華為祭出禁令之後,日本也出招,使半導體、顯示器等相關供應鏈陷入更加混亂的局面,未來若韓國也針對日本痛處,進行出口管制回敬,影響日本供應鏈運作,產業情形將更為混亂。

李淳認為,台、日、韓三國一向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整體供應鏈出現混亂,不確定性加劇,對台廠一定是弊大於利,尤其是台廠位階偏向中下游,前面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容易受到影響;為了因應各種未知可能,廠商各項投資成本勢必增加。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日韓貿易戰準備開打 長期對台廠弊大於利〉,首圖來源:Pixabay,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日本限令大衝擊!3 分鐘理解為何日本掌握韓國半導體命脈

【逐鹿東南亞】中國一帶一路輸了!日本投資基礎建設金額是中國近 1.5 倍

日本迎來史上數一數二的勞工荒!Uniqlo 推出「百萬年薪」留才策略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