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蘋果於 25 日證實收購了自駕新創公司 Drive.ai 的消息,顯示其並未放棄發展自駕車計畫。且據《AXIOS》報導,蘋果可能以低於 Drive.ai 過去募資金額 7,700 萬美元(約 20.9 億新台幣)的價格收購。這間過去為自動駕駛領域的明星新創公司,是如何走到如今黯然收場的結局?(責任編輯:方禹涵)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自動駕駛行業儼然成為了競爭最激烈的創業領域之一。這裡有一夜 10 億(約 310 億新台幣)美金天價融資的故事,也有閃耀的明星最終黯然離場。
曾經頗受矚目、估值一度達到兩億美金(約 62 億新台幣)的 Drive.ai,沒有能實現把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裝進更多車輛的夢想,而是賣給了蘋果,將在這個月底關閉公司。
以接收技術人才的方式由 Apple 收購
蘋果確認了這樁收購,但是沒有公佈價格。消息稱,這樁收購併不是一個財務或者戰略上的體面退出,而是「Acq-hiring」,蘋果以一個比較低的價格,只接收了 Drive.ai 幾十名技術人才和產品設計師,還有它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和其他 IP 資產。
據加州就業發展部的一份資料顯示, Drive.ai 已經向其提交了文件,將裁員 90 人,並且在 6 月 28 日永久關閉其位於矽谷山景城的辦公室。
到目前為止,數名曾在 Drive.ai 從事數據、系統、軟體開發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師已經更改了他們的 LinkedIn 資料,表示加入了Apple的「特殊項目」組。
蘋果內部確實有一個名為 Titan 的自動駕駛項目組,此前也曾經大規模裁員,但是這次對 Drive.ai 的收購,證明了蘋果並沒有放棄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嘗試。
Drive.ai 的上一輪融資還停留在兩年前,在自動駕駛這個動輒數億美金融資、競爭對手們都砸重金搶人造車的領域,它的資金壓力不可謂不大。
今年年初就已經有傳聞稱 Drive.ai 在尋找買家,但是有知情人士告訴矽星人(本文作者),只有蘋果真正和它進行了收購的談判,而且在過去兩週,Drive.ai 就已經停止了運營。
創辦人均為史丹佛 AI 實驗室頂級深度學習人才
Drive.ai 的創辦人們也早就陸續離開。聯合創辦人、曾擔任 CEO 的 Sameep Tandon 已經於 6 月離開公司,另一位聯合創辦人 Tao Wang 則在今年 2 月就離開,從 3 月開始在一家沒有透露名字的公司擔任主任研發工程師(Staff Research Development Engineer)。
Drive.ai 曾經是自動駕駛領域頗受矚目的明星新創公司。它是加州第一批拿到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許可的公司之一,幾位聯合創辦人均來自大名鼎鼎的史丹佛人工智慧實驗室,是人工智慧學術和業界的紅人吳恩達的學生。兩年前,由於發現了深度學習在無人駕駛上的機會,實驗室的6 個人全都從博士項目中暫停,一起成立了這家公司。
吳恩達本人也曾深度參與 Drive.ai 的創立和早期運營,在公司擔任董事席位,他的妻子、機器人技術專家 Carol Reiley 則曾擔任 Drive.ai 的總裁,但在 2018 年離開。

吳恩達去年 3 月代表 Drive.ai 宣布了和德州小鎮弗里斯科的合作
矽星人在 Drive.ai 誕生初期就一直關注它的發展,並且曾多次受邀體驗他們的自動駕駛汽車。
它主打用深度學習技術來打造自動駕駛的人工智慧係統,其技術已經迭代到第四代,達到了 L4 級別,也即高度自動化的全自動駕駛。
最開始,它的目標是「要做一輛用低配光學雷達、便宜的照相機、Google 2D 地圖就能上路」的無人駕駛車,想要用深度學習解決「價格-認知準確性-商業模式」可延展性三個問題。有新創團隊在史丹佛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積累,Drive.ai 的自動駕駛汽車在經歷兩個月開發後就上路,並且曾經因為成功挑戰「雨天黑夜」這個當時頗具難度的自動駕駛場景,吸引了不少關注。
自動駕駛技術從與商務車對合作開始
發展到中期,Drive.ai 開始進行軟硬體一體化系統的研發,並加上了「人車交流」這個新特性,希望能和商業車隊合作,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商業模式上有所突破。
公司聯合創辦人、前總裁 Carol Reiley 曾告訴矽星人,Drive.ai 「不造車和傳感器,只是提供一個解決方案。現在希望先從商務車隊開始合作,包括包裹運送、食物運送、零售等」。他們希望和合作夥伴們一起先做到 L4 的程度,提高定位準確性,一起收集數據,然後不斷向外拓展,最終會再向消費者層級的 L5 級進發。
去年 7 月,Drive.ai 和德克薩斯州小鎮弗里斯科(Frisco)合作,在設定好的地理圍欄範圍內,為弗里斯科至少 1 萬居民提供免費無人車叫車服務。
矽星人曾經在合作發布的現場,體驗了這個無人車叫車服務。
這輛用於公眾搭乘的無人車一共搭載 4 個光學雷達、2 個毫米波雷達和 10 個攝影機,車身會搭載有四個 LED 顯示器,用來和行人以及其他車輛進行溝通,來告訴人們車輛的意圖。
比如給行人讓路時,顯示屏上就會出現「等您先過」的字樣,在接到和放下乘客的時候,也會通過顯示屏來打招呼和說再見。
另外一個創新在於,Drive.ai 還提供了一個叫做 Tele-Choice 的遠距操控技術,會通過車子的攝影機把周圍情況實時同步到辦公室裡,當遇到超常規的情況,車子認為應該由人類來進一步確認安全性,例如被警察揮手示意靠邊停車、或者在十字路口遇到複雜的局面時,會先停下來,尋求遠距操作員的介入。這樣就可以確保無人車在任何極端複雜或者罕見的情況下,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指令,讓乘客的安全得以保證。
不過,這項合作在今年 3 月合約到期後就停止了。Drive.ai 和德克薩斯州另外一個城市阿靈頓(Arlington)也有合作,為居民提供班車服務,但也在今年 5 月提前結束。
雖曾為明星,但其他玩家燒的錢更多
Drive.ai 的黯然離場,並不能說明它自身的技術有問題。它的創始團隊可謂是深度學習方面的專家。當他們還在史丹佛的時候,就曾經打造過世界上最大的神經網路。當時 Google 用 1000 台機器在 Google 大腦項目裡做了一個實驗,結果他們只用了 16 台 GPU 機器就復現了這個效果,只花了十分之一的成本。所以前 CEO Tandon 曾經接受矽星人採訪時,很有底氣地說,他們絕對是世界上最好的深度學習團隊之一。
但是自動駕駛行業的競爭,隨著越來多的資本進入,也從最開始技術方面的競爭,開始演變為典型的資本方面的競爭:誰的資金更充足,就能招到更牛的員工、打造更多的自動駕駛車輛,在研發、測試和商業拓展上跑得更快。
看看這條賽道上的其他玩家:
Uber 自動駕駛項目每月燒掉 2 千萬美元(約 6.2 億新台幣)經費;Aurora 從紅杉資本融了 5.3 億美元(約 164 億新台幣);福特將在 4 年內向 Argo AI 投資 10 億美元(約 310 億新台幣);Nuro 從軟銀願景基金融資 9.4 億美元(約 291 億新台幣)……
但自 2015 年成立以來,Drive.ai 僅僅從 GGV Capital、NEA、Nvidia 及 Grab 等投資人處融了 7700 萬美元(約 20.9 億新台幣)。它最輝煌的時刻,估值為 2 億美元(約 62 億新台幣),公司擴張到 180 人。
但此後,它就沒有再更進一步。最近的一輪融資還發生在 2017 年 9 月,由東南亞的 App 較車公司 Grab 領投。
這樣的融資能力,顯然不足以讓 Drive.ai 和它的競爭對手們一起跑到最後。
在這樣殘酷的商業競爭裡,這家由史丹佛深度學習方面最聰明的天才們創辦的公司,就這樣慢慢地出局了,創辦人們也各奔東西。不知道他們還不會想起一起在史丹佛時,第一次成功改裝了吳恩達破舊的豐田小車,讓它在高速路上自動跑起來後,一起歡呼的情景。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估值两亿的Drive.ai卖给苹果,自动驾驶领域没有第二名〉。首圖截自:drive.ai)
延伸閱讀
Google 無人車離奇車禍曝光:人類司機睡到誤觸油門,自駕模式自動解除撞上安全島
特斯拉將推出自駕計程車 Robotaxi!馬斯克:明年會有 100 萬輛上路
一群「狗」扭轉電商的物流模式,真・無人送貨的未來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