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今年就職的行政院長蘇貞昌,一上任便喊出「要從太空守護台灣」,簽署「太空科技發展計畫」公文。更啟動為期 10 年的太空三期計畫,自 2019 年起至 2028 年止,預估投入經費新台幣 251 億元,每年都要發射一顆衛星,包含 今(25日) 將發射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是台灣自主研發的衛星操控系統。
然而,目前國家太空中心的員工多為「元老級」,研發人才出現嚴重斷層,如何培養年輕世代投入將是計畫成敗的關鍵。(責任編輯:施怡婷)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政府將太空科技訂為未來10年的重點發展項目,每年至少發射一顆衛星,太空中心中生代員工希望台灣太空科技發展能超歐趕美,但要能「斷奶」走出自己的路,人才是其中關鍵。
培養人才、開發自主軟體,台灣要走出自己的路
1991年行政院核定「太空科技發展長程15年計畫」,如今成立近30年的太空中心,200多名員工平均年齡達46.9歲,且早年赴美受訓的工程師,不管是年紀還是資歷,都成為太空中心「元老級」員工,隨著太空三期計畫起步,如何吸引年輕人才投入至為關鍵,才能傳承太空經驗,進一步擴散產業效益。
在太空中心任職已5年的黃成勇今年46歲,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系博士班畢業後,曾到美國波士頓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精進衛星技術,他當時就很確定,「要回到台灣為國效力」。
參與過福爾摩沙衛星一號、三號計畫,他觀察,福三時期,台灣的資料處理系統還沒到作業化階段,仍使用美國的系統,當時他心想「美國可以,我們也可以」,懷抱著「超歐趕美」的雄心壯志。
這次機會終於來了,黃成勇參與福衛七號計畫,隸屬衛星操作控制組,主要是負責科學資料處理,將衛星接收到的GPS訊號,轉換成大氣層的溫度、壓力及濕度,再提供給氣象局做天氣預報使用。
他表示,到了福七計畫,台灣已開發出自己的作業處理系統,這也是首次使用自行研發的資料應用平台。如果這次經過福七發射驗證效果不錯,往後可以慢慢取代美國系統。就像地面操控軟體,也是經過多年研發,準備在福七展現實力。
發展台灣掩星自主軟體,除了希望能做到科技扎根,台灣自己能掌握到關鍵技術之外,還可節省資料處理所需要的經費。黃成勇說,「台灣的科學很多是學美國那套,但自己必須要站起來,才有辦法真正斷奶」。
10年大計畫,研發人才不足成痛點
另一個懷抱太空夢的助理研究員葉文豪,今年只有39歲,他笑說,雖然太空中心沒有業界的優渥分紅,但不僅有機會朝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鑽研,也喜歡這裡工作的自由度和成就感,「較不適應的是上下班要打卡」。
談到太空的人才斷層問題,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表示,太空跟外面產業不一樣,經驗累積比較難,因此許多年輕博士進到太空也需要時間培養。
他說,太空中心有一定的員額編制,沒辦法大量更替,目前研發人才不足的部分,會請學術界一起開發。未來10年內將全力延攬年輕菁英加入,以培育更多太空科技人才。
今年啟動的太空三期10年計畫,預計投入新台幣251億元,目標設定自主研發10枚衛星,包括6顆「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2顆「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2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以藉此帶動國內太空產業發展。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太空三期計畫起步超歐趕美 人才培養傳承是關鍵〉)
延伸閱讀
【衝衝衝!台灣上太空】蘇貞昌上任隔天立馬批公文,台灣要發展太空科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