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喊創新卻封殺 Uber,設立政府層級的「數位小組」才能讓台灣真正迎來產業轉型可能性

Uber 司機抗議 103-1 法案。圖片來源:Uber Facebook 粉絲專頁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Uber 條款在本(6)月正式公告,並將於今年 10 月實施,Uber 在台無疑遭到封殺,此法案不僅引起消費者與 Uber 司機的反彈,更引來美國政府的注意,甚至去函蔡政府,質疑對外資不友善 。

近期中美貿易戰砲火猛烈,間接拉近了台美關係,台商也大舉回流,看似是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刻。然而蔡政府對  Uber 進行封殺,讓川普策士葉望輝指出,Uber 爭議可能阻礙台美經濟對話。

網路創業家、流線傳媒創辦人暨社長戴季全(資訊揭露:流線傳媒即為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所屬母公司)於個人臉書寫下評論。他質疑,政府看重年輕人未來,是講口號?還是做實事?同時也對蔡英文總統、蘇貞昌院長提出了三點建議,盼政府能提出新經濟戰略與藍圖,成為歡迎新經濟的國家。以下為本文作者第一人稱描述。(責任編輯:藍立晴)

政治人物看重台灣年輕人的未來,是講口號?還是做實事?

幾位總統候選人,包括朱立倫、郭台銘,都開始大聲疾呼要為年輕人和新世代的未來思考,要開始提出新的經濟戰略與藍圖。但在這些總統候選人中,我最期待能夠提出新經濟政策的一位,是蔡英文總統。

不久前,美國商會剛發佈的 2019 台灣白皮書中,在「數位經濟」的專章中,很明確地提出一個建議:「在行政院轄下設置一個高於部會的權責機關,針對台灣轉型為新經濟型態時負責規劃及制定方向。」

如果我們的行政院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高於部會的權責機關」,我相信可以更有效積極地來處理 Uber 爭議。如果從依法行政的觀點來看,交通部只是根據法律執行該部會的權責,我不認為交通部有錯。

但我認為這個爭議不是租賃車與計程車之間的課題,而是新經濟與舊經濟模式的戰略議題。我從未吝於表達我對蘇貞昌院長的支持,面對新的科技與網路趨勢,我必須提醒蘇院長,您的交通部正努力地在邁向新經濟的方向上綁好鞋帶,但很有可能已經把兩隻腳的鞋帶綁在一起了。

三提議盼蔡總統提出新經濟藍圖

我有三個建議,除了提醒蘇院長,更希望蔡總統能盡快提出完整的新經濟藍圖:

第一,Uber 課題是新經濟模式與舊經濟模式的課題,不只是租賃車與計程車的分業管理課題。

這個爭議絕對不是狹義的這個分業和那個分業的分業管理課題,這至少是我們還需不需要如此過時的分業管理框架的課題。

我們必須用高於交通部的觀點,納入國家發展、科技發展、以及司機轉型的考量,至少納入國發會、科技部與勞動部三個部會,和交通部一起來解決新舊經濟的國家發展戰略、科技發展重點與勞動勞權保護等面向。

第二,Uber 課題不只是國內的產業問題,還是台美關係的科技與國際合作問題。

新舊經濟的衝擊,不會只體現在交通運輸業。在台灣,計程車一年的產值估計超過 500 億,如果我們對 Uber 的態度如此,在 Google 與 Facebook 吃掉台灣一大部分網路廣告產值(約 400 億)的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 Google 和 Facebook?

我們為什麼不分業保護我們的電視台、系統台、報紙與雜誌?我們必須盡快積極、明確地討論出一個上位的態度與政策思維,除了歡迎國際的網路企業來台發展外,更要由政府積極出面主導台灣的創新政策。

小英總統曾經說過「透過修法和各層面打造好的投資、創新環境將是未來的努力方向。」我不會說交通部的做法是錯的,但我們在打造好的投資與創新環境的努力,肯定還不夠。

第三,司機很重要,但消費者同樣重要。

如果小英總統可以親自搭乘 Uber,體驗一下從叫車、搭乘到下車的整體體驗,應該可以立即體會消費者的觀感。

我知道身為總統,現在要做這件事非常困難,但至少問問您的國際友人,如果台灣沒有了 Uber,會給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國際友人什麼樣的印象?至少問問經常搭乘 Uber 的兩百到三百萬年輕用戶,如果沒有了 Uber,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不便?

協助司機才是重點,更換計程車輛則不一定

坦白說,我不在乎 Uber,我在乎的是能不能有全球最好的叫車服務。如果台灣可以歡迎 Lyft 和 Grab 落地,這才是一個歡迎新經濟的國家。

我同時也不認為我們應該鄙視或輕忽傳統司機的工作與收入需求,我們應該懇請勞動部積極地輔導轉業甚至給予司機必要的協助,協助司機才是重點,協助更換計程車輛則不一定。

我們更應該積極地提出整個台灣新產業、新科技與新經濟的上位戰略,由「高於部會的權責機關」強力引導國家投資,讓台灣張開雙臂迎接難得的機會。

(本文經原作者 戴季全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Uber Facebook 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金融新創「櫻桃支付」被移送,台灣鼓勵創新精神就跟國王的新衣一樣真實
【戴季全社長專訪簡立峰】AI 時代,台灣不可被取代的關鍵優勢是什麼?
【戴季全社長專訪林之晨】創新,必然的動力來源是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