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產品經理學到的領導技術:凝聚團隊共識還不夠,更該搶先一步「設定」期待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產品經理是產品開發的關鍵人物,雖然產品經理不是主管,但他們仍需要具備領導、管理、溝通等帶人的能力,以確保團隊的運作。由於涉及跨團隊合作,產品經理該如何與各部門的人對話,讓專案有節奏地進行?

本文作者 Nana Chiang 是旋轉拍賣的產品經理,將透過本文,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分享擔任產品經理時,所學到的領導心法。(責任編輯:郭家宏)

作者:Nana Chiang

很多人問我,身為一個產品經理,在新加坡工作跟台灣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我覺得,最根本的差異其實在於社會大眾/公司對 PM 的定義與認知,在這裡產品經理是管理職(加入公司的第一天就會被加入 Slack 上的 #leadership-team channel),有著跟其他小主管們一樣的發語權,雖然我們不直接帶人,但安內攘外的領導力很重要。公司期待 PM 所做的絕對不只是改善產品,更是期待能夠透過 PM 得到對用戶、對市場、對數據的洞見,進而運用這份知識和經驗發揮影響力,改善工作流程、領導團隊、協助夥伴成長等等,整個而言的持續推動組織的進步與成長。

也因此我的旋轉學習記下篇,會跟大家分享關於領導力相關的成長心得。

如果還沒有看過上篇,也可以點以下連結閱讀喔:
我在新加坡旋轉拍賣擔任產品經理學到的十件事(上)

或者是 TO 的授權轉載連結:
我當產品經理學到的 10 件事:不要只講 MVP,談「願景」更容易說服別人

Ownership 和領導力就是產品經理的核心技能!

7. 不只是「管理期待」更要「設定期待」

期待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也是 PM 最關鍵技能其中之一,畢竟「獲得共識」就是推動事情的基礎建設。

我一開始管理大家期待的方式,就是不斷的溝通(Over communicate)、更新所有人現況,不管對團隊內外對上對下,同樣的事情我會重複解釋很多遍(講到都快變成自我介紹)。雖然這樣已經有蠻大的幫助,就算如此,有時候還是會產生期待落差,或中間又出現新的 Feedback,很難掌握整件事情。

後來有人建議我,不只是確保大家有共識,更可以搶先一步「設定」大家的期待。例如:在專案開跑前就先拉進所有 Stakeholders,說明前因後果,確認大家有充分的理解,這樣若有異議也能在現場同步解決,更重要的是如果發現期待過高,也可以勇敢說不、並解釋原因,不用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掙扎。身為領導者若對事情掌握度更佳,之後的步驟也會更事半功倍!

8. 協助上層釐清方向,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知道是不是亞洲教育的風格影響,周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蠻「服從」主管或老闆的想法。不過在最近跟同事的互相回饋中有人提醒了我,其實我們每天做這麼多 Hands-on work,我們是最清楚用戶怎麼想、數據怎麼說的人,如果我們覺得 Top down 的決策怪怪的,絕對有資格去詢問與釐清決策的脈絡。

除了釐清,在碰到問題的時候適時的 Escalate (向上報告)也很有幫助。我之前常常都把很多事情自己吃下來,想說我們可以自己解決看看,但有的時候其實決策會被其他我們管不了的問題(像是資源分配、跨單位議題)影響,在這個時候如果不向上報,我們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

之前我曾害怕會給主管添麻煩、或被覺得能力不足,但後來他跟我說:「雖然我們(主管大大們)看起來很忙很難找到時間討論事情,但處理這些問題,其實也是我們的責任,你不需要擔心我們是否有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我們知道,才可以一起解決。」聽完整個感動以外,也明瞭其實好的主管是會把你的困難當成他的困難一樣的解決,在有需要 Escalate 的時候其實不需要想那麼多!

9. 正向的接受別人的回饋,並用正確的方式給別人回饋

聽到「我有一些 Feedback 要給你」這句話,你的心情指數是上升還是下降?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很不擅長也很不習慣做「回饋」,包括接受回饋與給別人回饋,收到回饋的時候會害怕被針對,一不小心就會想反駁哈哈。一兩年慢慢練習之後,我有比較克服這件事情,能夠理解並接受大部分的回饋。在加入旋轉之後,我們每季都會寫自評互評,每週的產品會議上也會互相提問、給彼此建議,頻繁使用後對回饋這件事情又有新的感受。

我覺得接收回饋時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是:相信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別人會給建議,是因為還在乎你做的事情,也是為了你/產品/公司好」。有了這樣的心態之後,對於所有評論會更容易吸收與轉化。若不認同,也不要用反駁的語氣回覆,可以用「問問題」的方式去 Clarify 對方的用意和建議。(互相理解是取得共識的第一步!)

而在給別人回饋的時候,可以試著先說明我們的本意(例如:我想跟你說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希望我們去這趟用戶研究更有收穫;或我這樣詢問是因為我希望我們團隊可以開發更順利)之後才開始闡述想法,減低對方那種「受到攻擊」的負面情緒之後,溝通也會更順利。

習慣 Give & receive feedback 的過程之後,自己從回饋中學到蠻多,當聽到別人跟我說「謝謝你的回饋,我覺得很有幫助」的時候,也會覺得很開心!

我也有從我們的 People team 學到一個給回饋的三步驟框架,給大家參考:
1. State observation (When you…)
2. Explain the impact (My concern is..)
3. Suggest Steps (What you can do is…, because you can ….)

10. 比起「要做什麼」,人們總是更在乎你「為什麼這樣做」

我在前一份工作的時候,很少要做正式的簡報,但在三四百人規模的旋轉拍賣,有好幾個 20 個人以上規模的會議,在這樣的場合中,底下坐的不只是產品工程團隊,不同的部門也意味著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時候要把事情解釋清楚就不像對團隊那麼簡單。當時幫我看投影片的 PM 夥伴跟我說,最好在第一張簡報先解釋我「為什麼」這麼想,再下一張解釋「為什麼」想出這些解法,她說這樣觀眾會更好理解。後來多多嘗試之後,覺得這個「為什麼」根本就是讓觀眾瞬間進入狀況的良藥,各種溝通障礙的症狀都很適用。

最後還有一件事情想 Highlight:經過旋轉的磨練之後,深深覺得說故事(Story Telling)的技巧真的很重要,把很多事情包裝成一個有前因後果的故事之後,夥伴更能對你的看法與論點感同身受。

寫在最後

最後我想再次跟 Carousell 旋轉拍賣說聲謝謝!謝謝公司給我這麼好的機會,從零到一打造買家體驗團隊,開了很多眼界,又能跟這麼棒的一群人共事,所有的學習對我來說都無比深刻且珍貴。

也謝謝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們看到這篇,如果好奇從設計師角度怎麼看,可以參考我的產品設計師同事 Magdalene Huang 的文章,裡面有她在旋轉前五個月的心得。我寫完文章之後再讀一次她的內容,發現很多地方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哈哈:

What I’ve learned in my first 5 months as a Product Designer in Carousell

對旋轉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我當初的面試心得唷:

Carousell 產品經理面試流程

(本文經 Nana Chiang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我在新加坡旋轉拍賣擔任產品經理學到的十件事(下)〉 。首圖來源:Nana Chiang

更多專案、產品經理必須具備的知識

我當產品經理學到的 10 件事:不要只講 MVP,談「願景」更容易說服別人
專案管理必備 3 個基本功:不會寫 code 沒關係,至少要會畫 wireframe 吧!
【不是只會畫畫】設計師在專案裡的強大技能:探索最適合用戶的產品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