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 191 億台幣後,中國「無人超商」成為泡沫?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近年,中國部分的商業模式從投資、燒錢一路走向泡沫化的速度已經越來越快,例如先前的共享單車 ofo,現在又有了無人商店。

中國公眾號《電商頭條》近日指出,這場 2017 年開始燒起來的無人商店狂潮,在燒完了 40 億人民幣(約新台幣 181 億)再也無人提起,究竟想要打造第二個成功的 Amazon GO 有多困難?

大家都在瘋無人商店,但沒人能做到 Amazon GO 等級

美國最大電商亞馬遜(Aamzon)推出無須結帳商店 Amazon GO 後,幾乎成為了全球各大實體店面--無論是超商、超市或者其他商店--想要效仿的典範。

Amazon GO 讓消費者得以完全無須人工結帳流程,並自動在亞馬遜帳戶中結帳,創造了行雲流水的購物體驗。這背後依靠著亞馬遜多年來在線上、線下累積的經驗,並結合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電腦視覺等技術,加上了硬體設施--如店內密集的攝影鏡頭以及「人類店員」們完成巡店補貨、製作食物等工作,才能做到完善。

不僅初期研發成本巨大,後續的系統與硬體維護也砸下大錢。根據統計,一家 Amazon GO 光是計算硬體成本就要花上 100 萬美金(約新台幣 3,100 萬元)。

公眾號《電商頭條》指出,2017 年,當淘寶的首家無人商店開業後,便掀起了中國的無人零售狂潮,舉凡京東、蘇寧等在內,數不清的零售商以及網路創業團隊都捲入了這個風口之中。然而目前叫得上名字的僅剩繽果盒子、F5 未來店、Take GO 等。

根據《電商頭條》,全中國「無人零售貨架」截自 2017 年底累積共有 2.5 萬個、「無人便利店」則共計 200 家,吸引超過 40 億人民幣投資,更勝共享單車。

然而好景不長,繽果盒子在 2018 年數度傳出裁員、高管離職等消息,上海首批落地的繽果盒子更是早在 2017 年 9 月就因耐不住高溫關閉;曾被視為黑馬的「鄰家便利」在關閉了 160 餘家店之後宣布破產,月虧 500 萬人民幣(約新台幣 2,200 萬)。

什麼原因導致無人商店泡沫?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的無人商店泡沫?文章列舉 3 個原因。

第一,是過度狂熱擴張,無視了周邊地區有限的消費力,與 ofo 失敗原因類似。

第二,收銀能力對零售商店來說,其實是最低的成本,但要建置無人店面所需的科技設備,例如各種智慧設備、攝影鏡頭等,還要建置擁有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營運系統,反而使整體成本向上增加。

最後,則是中國網購盛行,2018 年全中國網購規模達到 10 兆人民幣(約 45.3 兆新台幣)加上無人商店不符合中國民眾的消費習慣,最後輸在了「沒有好的購物體驗」這一點上。

文章最後提醒,「永遠別跟有錢人玩資本遊戲」作為結尾,就像阿里巴巴僅是在淘寶造物節上設置了僅 4 天的快閃店就收手,騰訊也僅有設置快閃店,採取相對保守的策略。

台灣的無人商店發展呢?

總結來看,無人商店無論是在中國或台灣都沒有太多成功的例子。以台灣來說,雖然沒有像中國一樣的投資狂熱潮,但超商龍頭 7-11 試了 X-Store,最後也是以失敗收場。

7-11 雖說是因為缺少了「人情味」,但事實上也同樣輸在了「沒有好的消費體驗」這點上。今年 3 月,小七已宣布擱置展店計畫,轉向瞄準「複合店」,從美妝、健身到披薩店一一包辦,並預計擴增智能自販機數量。

回頭來看以 Amazon GO 帶起無人商店風潮的亞馬遜,其雖是電商,但它同樣是一間擁有頂尖強大技術能力、資本雄厚的科技公司。

日本全家雖然打算推出日本版 Amazon GO,但他們選擇讓新科技輔助店員作業的效率,並且將店面設置在合作夥伴 Panasonic  旁,方便工程師隨時到場進行各項作業,且同樣是實驗性質的店鋪。

或許業者在想靠無人商店等新興科技與技術來解決營運上的痛點、提升店員效率,並且創造新奇購物體驗前,仍然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資本來試驗。

參考資料來源:

1.《电商头条》:〈无人便利店已死:烧光40亿后,他们彻底沦为牺牲品
2.《自由時報》:〈中國無人超商泡沫化 181億投資盡成灰

延伸閱讀

7-11 擱置無人超商計畫!消費體驗民眾不買單,真的只能當「無人」商店
全家打算推出「日本版 Amazon GO」,但是他們選擇「保留人類店員」
科技業的瘋狂賭徒貝佐斯:撒大錢改變產業遊戲規則,讓同業玩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