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美國總統川普要求美國國會增加額外的 16 億美元(約新台幣 498 億),作為 NASA 在 2024 年重登月球計畫的「頭期款」。美國為何要讓太空人重登月球表面?這只是川普的太空夢之一而已嗎?(責任編輯:藍立晴)
川普政府在週一(14 日)要求國會增加額外 16 億美元撥款,以作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 2024 年以前重登月球目標的「頭期款」。
美國副總統 Mike Pence 曾在 3 月份宣布,NASA 必須「採取必要手段」,於 2024 年以前重登月球,於月亮軌道上建造太空平台,並讓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南極,這較原先計劃早了 4 年。為達到該目標,川普於週一在推特上表示,已向國會要求增加撥款,以加速美國太空人重登月球的計畫。
在原先的計畫當中,NASA 目標在 2024 年前,把「匝道」(Gateway)太空站建立於月球軌道,然後於 2028 年前重新讓美國太空人登上月球表面。
川普:月球之後,美國的下一站是「火星」
「在我的領導下,NASA 將再度重現偉大,我們將重登月球,然後下一站火星。」川普週一在推文中表示。「我正在重新修改預算,其中包括額外的 16 億美元資金,以便我們能夠大步的返回太空!」
若根據川普的提議增國會加預算,將使 NASA 在 2020 財年的總支出達到 226 億美元。根據 NASA 的摘要顯示,增加撥款大部分將用於研究和開發人類登月系統。
NASA 局長 Jim Bridenstine 表示,目標是建立一個讓我們盡快登上月球的計劃。而川普要求國會增加經費,是白宮所給予的「信心頭期款」。他表示:「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將需要額外的資金。但這是一個合適的數量,讓我們能以非常強大的方式走出地球。」
TO 編按:這些只是川普的太空夢而已嗎?
1969 年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首次代表全人類登上月球;時隔半個多世紀後,美國再次啟動重登月球計畫,不同的是,這次不只是太空人在月球表面踩腳印、插旗子而已,而是抱持著「商業化目的」開發月球,並如川普所說,將以此為「實驗」,讓人類最終能前往其他星球(如火星)居住。
美國預計將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間展開「匝道」(Gateway)太空站建設計畫,一旦建設完成,人類登月成本將大幅降低。作為人類前往其他星球居住的「前哨站」,匝道太空站在設計上與南極科學考察站十分相似,有基本生活設施,未來可能還具備休閒娛樂與農業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NASA 還另有 1.32 億美元(約台幣 41 億元)用以開發重登月球資源的新技術,例如將月球隕石坑底部的冰(隕石冰)轉化為水的硬體設備,若將這些冰電解成氫氣與氧氣,除了能用於太空基地的建設工作,更能作為未來的飛船燃料。
TO 編按:不只國外熱衷太空科技,台灣也身處核心位置
自 2017 年開始,矽谷興起了一股「太空科技熱潮」。
光是去(2018)年,矽谷大筆投資太空的資金額度高達 10 億美元(約台幣 300 億元),舉凡貝佐斯、馬思克等企業大亨,都看到了太空技術的發展潛力,Blue Origin、SpaceX 相應而生,成了現今最前沿的企業之一。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美國總統川普在去年 12 月下令成立「太空司令部」(Space Command),隸屬五角大廈,對太空軍事行動將擁有全面性掌控權;日本防衛省則在本(5)月稍早決定成立太空部隊,初步規劃規模為 100 人,將與美軍共享情報,同時監視美國、俄羅斯的衛星動向。
太空產業在國外已開始獲大型民間企業投資青睞,矽谷投資人相信,「摩爾定律」是太空科技的加速關鍵;國際上,太空科技與軍備和國防息息相關,而這些都將是台灣走進核心圈子、成為重要國際供應鏈一環的機會。
一方面,台灣作為世界半導體技術核心,具備深厚軟硬體創新人才;除了衛星關鍵零組件與系統研發,更有實力開發不畏太空艱鉅環境的機體電路。相比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這場「太空科技」熱潮,台灣將不再只是旁觀者。
(本文經合作夥伴 鉅亨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加速NASA登月計畫 川普要國會增加撥款16億美元〉。首圖來源: 鉅亨網。)
更多太空消息
國際太空站竟是細菌溫床!葡萄球菌、腸桿菌應有盡有,太空人還好嗎?
馬斯克第二?太空新創最年輕企業家,要把 3D 列印火箭送上太空!
史上規模最小太空計畫:扭轉 100 次失敗命運,氣球拍下三萬公尺高的太空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