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閒聊看似簡單,但絕對沒有這麼輕鬆。你想懂得如何用「閒聊」讓對方放下心防,順暢拓展業界關係嗎?首先,要避免尷尬,有兩件事你得先知道。(責任編輯:陳伯安)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我(本文作者)不太會聊天,但在紐約的第一年,我不得不經常和人寒暄打交道。當時我碰到的每個人幾乎都是陌生人,參加的每個派對舉目所見都是不認識的人。

到紐約工作以來,我認識了很多久仰盛名的人,其中包括作家及演員。但要跟他們聊天是件殘酷的事,不是我沒有話說,而是我老是會說一些奇怪的話。

作者:「你在電影《正經好人》(Serious Man)中表現得太棒了。」
奧斯卡提名但不是家喻戶曉的演員:「我沒演過那部片子。」
作者:「啥?」

我就是不擅此道,現在的我也不行。但過去十年中,在經歷過許多寒暄場面後,我覺得我比較進步了,或者說至少我比較了解了。

別被人類「多數無知」的心理騙了

關於閒聊場合,第一件要了解的事是:我們都活在一個社會中。身為社會的一份子,約定成俗的默契是,不想尷尬就不要冷場這種默契就像你知道外出時是否要帶傘一樣,還有你知道的……文明。兩個靠得很近的人卻不說話,和安靜擠在冰塊上的企鵝沒什麼兩樣。是沒錯,企鵝某種程度上高貴又可愛,牠們的冒險也值得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為牠們配音,但牠們的社會常識真的適合牠們嗎?

二○一四年,芝加哥大學某個心理學家對通勤者做了一個研究。在實驗中,他分別要求搭火車的受試者在早上通勤時,和陌生人交談、安靜地獨自坐著,或是做他們平時會做的事。結果顯示,聊天組說通勤時更有趣了。在另一個實驗中,對通勤者的調查顯示,即使他們有興趣和別人說話,他們也認為對方沒那麼想跟他們說話。

總之,這個研究指出了「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的這個現象,我們對所謂的社會情況都有約定成俗的信念,錯誤地相信每個人都一定這樣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路上即便看到有人需要幫助,也會照常擦身而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電梯裡保持沉默,即使我們有心想跟對方結交。研究結果說明,即便我們真的想跟陌生人說話,也不會這麼做。

不管你是因為什麼原因想進行專業的社交互動,就放手去做吧。

小撇步:從客戶的身旁的小事講起

顯然的,你必須保持眼神接觸和微笑,這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表現。注意一些明顯有趣卻又不涉及個人隱私的事,例如那傢伙手上拿的大盒子,或是其他房間傳來的怪聲音。說說你自己的事,然後傾聽。我很驚訝地發現別人說話時,我有多麼不習慣去傾聽。

現在,當我有意去傾聽時,就像調高了音量或戴上助聽器一樣,感覺像換了一個新靈魂。傾聽是一種工具,當你用心傾聽時,就能取得新話題。這對聊天很有幫助,能讓你在細微之處發現線索,帶出有趣的新話題,然後再引發一波適度的交流。

當人們的靈魂和他們的專業連結之後,就會產生適度的交流,這可能發生在大型會議的會場上、在會議室中,或任何地方。你要做的,只是點燃人性的閃光。適度交流的重點在於觀察,而不是報告;在於某人的假期,而不是你的假期;在於想法,而不在於具體的事物上。

提醒你,聊天時不宜說大話或太浮誇。萬一越說越浮誇,你可能突然間就扯上了克里米亞分離主義,或說起九○年代令人遺憾的關係。對專業場合來說,最怕的就是失控的談話。

給討厭閒聊者的閒聊清單

  1. 小狗:例如貴賓狗、馬爾濟斯或絲毛。
  2. 天氣:不只你身處的城市,還可以談談其他地方的天氣。
  3. 「你希望……?」可以是對方正在努力的方向,也可以是今天晚上對方想做的事。
  4. 「你為什麼會選這種酒?」這一定會帶出一些有趣的事;你也可以分享一則與喝酒有關的故事。我有次請一位身兼調酒師的作家,讓她詢問客人為什麼會點那種酒喝。我才知道,原來選擇喝什麼跟他們當天的心情有關,而他們都真的很想跟人聊聊他們或悲傷或高興的那一天。
  5. 對方姓氏的起源。
  6. 你的一些缺點(例如,你不知道怎樣把食物好好傳出去)。
  7. 告訴你一個事實:基本上,所有的男性時尚設計都源自狩獵裝或軍裝(這千真萬確)。
  8. 這間舞廳地毯的品質與設計。
  9. 如果你在杯墊上抹鹽,飲料就不會黏在上面(這也是真的)
  10. 恭維的話不嫌多。
  11. 計畫中的假期。
  12. 企鵝。
  13. 我的意思是,牠們就只是站在一起不說話!
  14. 談談閒聊這檔子事。

(本文經原作者 書傳媒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給對聊天苦手、害怕尷尬的你:關於閒聊,不可不知的兩件事〉,首圖來源:unsplash, CC Licensed。)

你可能感興趣

上台 PPT 簡報時間怎麼抓?結論開頭講,但別超過 30 秒

《孫子兵法》深藏的經營學:優秀的高階主管懂得「放權」,更懂得「看人」

一名 18 歲男孩的悲劇,讓科學家從基因治療的狂熱中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