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花費過千的遊戲,統統是免費的」遊戲策劃師:這就是為何免費的東西最貴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免費的東西最貴,這一套說法在幾年前逐漸興起,不過反觀市場,大多數人還是追逐免費服務、免費遊戲。今天讓我們從一個遊戲策劃師的角度了解,服務看似不收費,但其實是用「另一種」方式讓你付款罷了。(責任編輯:陳伯安)

本文作者:公眾號 島上十點

2000 年出頭,我爹看著鬱鬱寡歡的我(本文作者),心照不宣的買了一台小霸王學習機(編按:教育類電子產品),釋小龍(編按:中國明星)的代言佔據了大半個包裝盒,隨後的日日夜夜裡我們光變壓器就玩壞了兩個。

過去沒有免費遊戲的時代

那時的小霸王遊戲卡帶是奢侈品,正版卡帶要價 200 人民幣(約 1,000 台幣),只有富家子弟才能玩得起,在小城市裡甚至找不著購買的渠道,而大家買的盜版也不便宜,要 20 人民幣(約 100 台幣),大家都是貧民窟男孩,所以互換遊戲成了主流。

我手頭的卡帶有《雪人兄弟》、《熱血系列》、《魂鬥羅》等,供應的都是好貨,可以在街頭同學那換到任意想玩的遊戲,而在街頭交易中最不受待見的,就是 64 合一的垃圾。

為了方便交易,大家把卡帶的黃色塑料殼拆掉,揣著一口袋電路板在街頭巷尾暗搓搓的互換,交易成功後趁著夜幕飛也似地跑回家,早玩早享受。

這麼說起來,九零後都是玩先付費後享受的買斷制遊戲。

不過買斷制付費很快就被摧毀了,國內免費遊戲道具收費(F2P-Free to play)這種廣撒網多撈魚的模式才是爸爸。

畢竟免費遊戲的遊戲門檻大幅降低,而且後續付費的方式花樣百出。

在我為遊戲付費的歷史中,只要花費過千的遊戲,統統是免費遊戲。直接購買的 3A 大作均價不過一兩百,而免費遊戲單款花費最多的就破萬。

免費是真的要命。

為何說提供免費服務,是件不健康的事?

如果我想要的東西是我付費能力以內的,我會立馬掏出錢包,因為我舉雙手支持用錢投票,讓那些帶來好東西的公司發財。

付費意味著你從我手上拿走了錢,我從你這獲得了我想要的服務,我們互不相欠。而免費不一樣,我從你這獲得了服務,但是你想要什麼卻不告訴我,這很不健康。

2018 年,莉莉絲(編按:中國遊戲公司)老闆王信文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就是筆耕不輟的把公眾號寫上一年。遊戲圈子裡頭有價值的公眾號不多,時至上個月,他以零斷更的自律姿態達成了成就。

莉莉絲一款《刀塔傳奇》流水數十億人民幣,王信文早已財務自由,他分享內容當然不是圖錢,既不開給紅包更不用說接廣告,也許圖的是滿足自己的分享欲,再或者擴散一些影響力,哪怕是為了公司品牌,但其實對讀者本身就沒啥企圖,按他標題的話來說,就是:「通往真誠的道路」。

一年間,讓一個財務自由的中年男子抓著頭髮熬夜寫段子,然後每周來分享一趟心路歷程,真要算錢,說實話很難用價格來衡量,人世間,對於年輕有錢的成年人來說,有意思的事可太多了,寫公眾號顯然排不上前幾名。

所以結局也可以預料,分享一年的小目標達成後他就停止了更新,因為他既無義務,也無必要。

為什麼我說免費不健康,免費提供不求回報是不可持續的。也許等你哪天你喪失了興趣、又或是迫於生活壓力,服務很快就戛然而止了。那時甚至我們都沒法要求你、用錢來支持你做的更好。

只拿錢還好,免費遊戲是拿「其他東西」付款

還有一種免費就惡劣的多,它免費提供給你,但是卻從不表達自己的訴求,並且還越做越大。

大家都知道免費是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它雖然名義上是免費,但實際上肯定要從你的其它地方收回成本並且有錢可賺。

這裡問題就來了,當我們享受它免費提供的服務時,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正在用什麼來作為貨幣支付這個服務。這裡聽起來有點像 2003 年的台灣電視劇《第 號當鋪》:你的任何需求都能滿足,只要你付得起代價。

正比如網路大佬說:「中國人喜歡用隱私換便利。」,但是它們獲取隱私的過程神不知鬼不覺,你剛拍的照片、搜過的詞彙、關注的話題都被作為了精准營銷的依據。

又比如免費遊戲,你花費的時間同樣可以算作是金錢,因為一個玩家的時間是有限的,遊戲公司之間的競爭,就是對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的爭奪。佔用的時間和注意力越多,總能轉化出更多的付費玩家。

難道所有人都願意拿自己的照片、每天的時間來支付這樣的免費服務嗎,當然不是,但是這逐漸由不得你,你沒有選擇權。

免費服務最可怕的支付貨幣是三觀

咪蒙(編按:中國社交媒體紅人),前段時間很多人批評她傳遞自己扭曲的價值觀,但其實批評的點並不在這,因為咪蒙作為一個精明的文字商人,其實並沒有傳遞她自己的價值觀。換句話說,她不生產價值觀,她只是價值觀的搬運工。

這裡並沒有誇她有多麼高尚,相反,指的是她並沒有傳遞價值觀的能力,因為傳遞價值觀、教育讀者這件事,真的是太難了,咪蒙 1600 萬粉絲,她哪怕真能教育十分之一 160 萬人,那她就早已登仙,還寫什麼破公眾號。

早在最初《致賤人》一篇文章就席捲所有人的朋友圈時,並不是因為她教育了誰,而是她不斷地宣洩讀者的情緒。讀者用自己的三觀和情緒作為支付的貨幣,在咪蒙這裡買到爽的感覺

帳號咪蒙就像一個龐大的怪物,被一千六百萬人的情緒所贍養,也直到被情緒所「掐死」。

帳號死了,但是讀者的需求還在,這些情緒總要有出口,所以一定還會有繼任者,只不過是化整為零,藏於洪流之中了罷。

作者喬治王,轉載自公眾號:  島上十點(BBfresh)

「帶你以遊戲設計者視角,重新理解這個現實的世界」

(本文經原作者 島上十點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付费要钱,免费要命〉,首圖來源:unsplash, CC Licensed。)

你可能感興趣

沒人發現的「職場分工」大陷阱:你一直在用半年的經驗,過這 5 年的職場生活

為什麼窮人永遠無法翻身?因為整天都在追逐沒用的「佔便宜」快感

填鴨式教育悲歌:沒目的性的上進只能自我安慰,無法建構有系統的「知識框架」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