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微軟、亞馬遜急著搶!「海底電纜」為何是科技公司的最強武器?

今年 2 月,Google 宣布開發一條從洛杉磯到智利的 Curie 海底光纖電纜,並且成為首次由一家非電信公司建造的私人跨國海底光纜

過去,光纜大多數是電信供應商所擁有,但 2016 年後光纜大規模發展,製造商轉向 Facebook、微軟和亞馬遜等內容供應商。各家似乎都在爭奪對海底網路的支配權。

海底光纖電纜乘載了近乎所有的國際傳輸數據

你能想像所謂的雲端其實是遍佈全球海底的潮濕管線嗎?光纜利用像花園軟管的光纖電纜束,傳輸將近 95-99% 的國際傳輸數據。微軟、Facebook 和電信基礎設施公司 Telxius 在大西洋上已鋪設的光纜 Marea ,每秒可傳輸 160TB 的數據,速度比普通家庭網絡連接快 1600 萬倍。Google 則預計當 Curie 電纜完成時(預計 2019 年), 將在國際上擁有 10,433 英里的光纜 。

Google海底電纜投資的完整列表。本公告中的新電纜以黃色突出顯示。 (圖片來源:Google blog。)

以往內容供應商是向電信商購買現有光纜的頻寬,或是和通訊商一起鋪設。然而選擇自行鋪設時,就能夠選擇所需的路徑,以確保線路能有最低延遲,並能觸及最高比例的客戶。換句話說,Google、 Facebook 和微軟能夠更好地控制他們在世界各地快速移動所需的大量數據,以及更安全的連線來強化雲端服務

Google Cloud 提供互動式數據資料,點擊網頁查看海底光纜鋪設概況。

這些行動顯示我們正在進入網路成熟的下一個階段: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內容供應商佔 2017 年數據傳輸頻寬需求的一半以上。在過去 10 年中,內容提供商的數據傳輸頻寬使用率從不到 8% 飆升至接近 40%

企業開始私有化網路基礎建設的「惡果」

不得不深思引起我們注意的內容服務控制著網路骨幹後,網路將會是什麼樣子?雖然內容供應商私有化網路基礎設施,將在短期內為消費者帶來更低的費用與更好的服務,但外部成本或許也該納入考量。例如,更大的環境破壞、更少的隱私。

2018 年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期刊研究指出,與光纜相關的潛在環境影響包含在安裝、維護和退役階段(如下圖)。在安裝和退役階段施工動作大,衝擊包括海洋生物棲息地干擾、沉積物再懸浮、化學污染和水下噪聲排放等。而運行階段則可能出現更為長期影響,包括電磁場、散熱、電纜纏結風險、化學污染以及人工魚礁效應和儲備效應的產生。在追求及高效的數據傳輸的同時,環境問題與隱私控制也成為內容供應商掌握私有光纜時,不能不注意的外部成本。

光纜帶來的環境破壞示意圖。(圖片來源:A review of potential impacts of submarine power cables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Knowledge gaps,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參考資料來源:

Venture Beat<Google and other tech giants are quietly buying up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net>
Telegeography<Content, Capacity, and the Great, Growing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Bandwidth>
Google Blog<Expanding our global infrastructure with new regions and subsea cable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A review of potential impacts of submarine power cables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Knowledge gaps,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Volume 96, 2018,  380-391>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Google blog。)

延伸閱讀

美國電信龍頭 AT&T 遭爆與 NSA 合作,全美各地設點監聽紀錄全球網路
Google、臉書合建太平洋光纖電纜,一次處理 8000 萬個 HD 視訊會議沒問題
Google 台日跨洋光纜正式啟用,一天速傳 1380 億張照片沒問題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