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踏出家門,跳上 Youbike,15 分鐘抵達公司,開啟一整天工作行程,既方便又節能。這樣的生活方式相當令人嚮往,然而研究指出,追求綠色生活的趨勢可能已造成社會問題。

綠色生活負面效果:階級分化、資源分配衝突

「永續發展」是近年企業不能缺席的熱門話題,成為一股「綠色時尚」。但近年在Google、Amazon等科技大廠追求綠建築和環保行動的推波助瀾下,城市建設對環保人士的吸引力,已經形成「碳的仕紳化」或「氣候仕紳化」,嚴重造成社會階層分化。

「仕紳化」(Gentrification)白話一點,可視為中產階級化,指的是快速發展的都市吸引來高收入人士,引發地價與消費水準上漲,把原居此地的低收入者排擠出城市之外,或因生活習慣不同而引發資源分配衝突,而受害者又以少數族群和勞工為主。

都市化加劇其一原因:中產階級追求綠色生活

在過去,城市的誘因不外乎工作機會多、餐廳商店多等等。許多都會區如巴黎、倫敦、巴塞隆納、柏林等都曾經歷仕紳化。然而,期刊《國際城市與區域研究》(IJURR)最新報告認為,如今吸引人們往城市移動的原因又多了一項「環保」因素,因此稱為「碳的仕紳化」。

其背後邏輯並不難懂──為了「減少碳足跡」,上班族選擇居住地時,傾向捨棄騎車、開車就能抵達的郊區,轉向捷運、Youbike 等大眾交通發達的市中心。城市租金不斷上漲,生活所需花費也愈來愈高。加州矽谷也許是最鮮明的例子,超高年薪吸引全球科技新貴湧入,卻發現薪水一半以上都花在房屋貸款,食衣住行也高得嚇死人。科技業人士尚且如此,收入較低的族群更是迅速失去經濟彈性,一不小心就會流落街頭成為遊民。

弱勢族群因經濟壓力迫遷,影響社會文化多元性

《華盛頓郵報》也指出,華盛頓特區在 2000 至 2013 年之間,超過 4 成非裔居民被迫離開他們居住的低價住宅區。而過去 15 年間新移入的居民,平均年薪高達 15 萬美元(約 450 萬台幣)。目前整個特區的居民約 88% 都是白人。同樣現象也發生在洛杉磯、費城、巴爾的摩、聖地牙哥和芝加哥等城市。絕大多數被迫遷移的居民,還包括西語裔和亞裔,城市多元的在地文化也在逐漸消失。

變相改變城市消費習慣,本末倒置助長碳足跡

碳的仕紳化影響了社會多元性,更糟的是,當居民消費習慣改變,可能創造更多汙染。例如,政府投資更多公共建設、夜生活需求上升、消費量增加以及城市擴張帶來的環境破壞等,光是不開車上班或在綠建築裡面辦公,恐怕無法抵銷碳足跡增長。

因此,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呼籲,無論是政府、科技公司或投資者,追求環境正義時,必須更加注意工作待遇、居住正義和階級分化等問題,以更全面的規劃,拉著所有族群一起應對氣候變遷。

參考資料來源:

  1. 《FORTUNE》:〈Tech Companies Preaching Sustainability Are Actually Making Carbon Footprints Worse
  2. 《fastcompany》:〈What is carbon gentrification?
  3. 《The Washington Post》:〈D.C. has the highest ‘intensity’ of gentrification of any U.S. city, study says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截自Pixabay。)

延伸閱讀

智慧城市新格局!芬蘭讓「丟垃圾」都跟 5G、AI 息息相關

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談「產業轉型」策略:書局如何不失本色,又能永續發展?

智慧城市大革命!美國五大都市如何打造「最省錢」的市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