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企業全面崛起!媒合太空新創和投資人的神秘單位「矽谷太空中心」是誰?

 

過去,航空、航太領域的技術研發、產品製造技術或銷售由政府的官方機構所掌握,近年來,在美國已有多家私人航空公司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展開合作,例如億萬富翁貝佐斯在 2000 年創立的 Blue Origin、矽谷鋼鐵人伊隆·馬斯克在 2002 年創立的 SpaceX 等,太空科技也在近年出現跳躍式進步。

這些轉變意味著什麼?所謂的「新太空」(New Space)新創產業又是什麼?

航天技術對你太陌生?讓我們先從歷史課本中的「太空競賽」說起……

還記得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嗎?以美國及蘇聯為首的冷戰,以爭奪航天實力的最高地位展開競賽。當時,在「太空」(或航天、航太)等涉及的技術取得優勢,意味著國家安全更加穩固,發射衛星彷彿成為了一種比賽項目,就看誰能在這場太空競賽中獲得最高地位。

這場二次世界大戰後展開的太空競賽,其實似乎離我們不近也不遠。說不近,因為這場競賽從 1955 年就展開,並持續到 1972 年,局勢才回到緩和狀態;說不遠,則是因為這場競賽促成了地球通訊、氣象衛星、國際太空站以及太空移民等的發展,更與我們現代人便利的科技生活息息相關。

你聽過「新太空」嗎? 2019 年是值得關注 New Space 的一年

人類登陸月球超過半個世紀,但對太空,或說宇宙的好奇心只有越來越多。時間拉回現在,若問起知名航天公司,除了 NASA,你可能還會想到億萬富翁貝佐斯在 2000 年創立的 Blue Origin、矽谷鋼鐵人伊隆·馬斯克在 2002 年創立的 SpaceX 等,航空技術不再僅由國家把持,一些私人企業公司,甚至是「新太空」(NewSpace)企業正在出現。

「新太空」指的是正在全球各地興起的新興私人太空產業,它們獨立於政府和傳統的主要承包商,以商業為主要導向,發展更快速、更優質以及更便宜獲取太空與航天技術,它們並非以政治或軍備為目的,而是更加廣泛、更社會經濟導向為目的。

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預計,2019 年將是展示「新太空」領域關鍵里程碑與催化劑,並建議其客戶應當關注這些航天公司,該投資銀行預估,到了 2040 年,全球航太產業產生的總收入可望從現今的  3,500 億美元大幅成長至 1.1 兆美元,甚至更多,成為下一個以「兆」美元為規模的產業。

新太空產業為何出現?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小衛星是關鍵

近年來,衛星技術成熟以及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出現、衛星大規模生產導致整體成本下降,同時也降低了太空探索的門檻。

根據該份報告,目前發射衛星的費用從已 2 億美元降至約 6,000 萬美元,透過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來發射衛星,成本有可能降至 500 萬美元;衛星大規模生產可以將每顆衛星的成本從原本的 5 億美元降低到 50 萬美元。

私人企業與美國政府的關係正在拉近

近年來,在美國已有多家私人航空公司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展開合作,例如 Blue Origin、SpaceX 等,波音公司亦是 NASA 的夥伴之一。

本(3)月稍早,SpaceX 研製的無人太空艙「飛龍號」(Crew Dragon)由火箭「獵鷹9號」(Falcon 9)載運升空,抵達國際太空站,是美國太空產業商業化的重要里程碑,對 NASA 而言,意味著時隔7年後,NASA 不用再買俄國的太空機票前往國際太空站了。

公部門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在去年 12 月變得越來越明顯,川普下令成立太空司令部(Space Command),隸屬於五角大廈,除了維護美國在太空領域的優勢地位,摩根士丹利認為,這將使美國國防部以及航太和國防工業受益,並有助於集中並加速對該領域創新技術和能力的投資。

矽谷太空中心:媒合航太新創企業與投資者

矽谷太空中心(Silicon Valley Space Center)便是在這個時空背景下出現,光看名字,可能會誤以為它是官方機構,但它其實是一家資本投資公司。

矽谷太空中心專門將矽谷不斷發展的新太空新創企業與投資公司媒合,提供業務加速、戰略方向、天使級資金等服務,幫助新創或仍在資金籌集階段的公司將產品或服務商業化,並定期舉辦活動、研討會等,在太空探索領域集結眾多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投資者們。

矽谷太空中心由 Bruce Pittman、Periklis Papadopoulos 以及 Sean Casey 共同創立。其中,Sean Casey 在政府與私人商業航空航天領域擁有 20 多年軟硬體技術經驗,他既是矽谷太空中心的共同創辦人,也是該公司的董事總經理。

新太空已適應矽谷投資模式,但競爭者眾多!

Sean Casey 在接受外媒 POLITICO 採訪時詳述了目前矽谷太空新創企業的現況以及他認為的聯邦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

Casey 談到了投資者對新太空領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而企業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提出引人注目」的商業模式,並且最終獲得種子資金。Casey 舉 Planet 作為例子,他認為,該公司在向投資行業解釋價值主張方面相當出色,像是小型衛星的價值主張以及這些技術的能力。

此種更小、更輕的衛星只需要更小、更便宜的運載火箭,並且可以多次發射、使用過剩的運力,在設計上也更便宜,易於大規模生產。

Casey 指出,小型衛星技術降低了進入門檻,也創造了與矽谷投資早期階段一致的成本結構。他認為,太空新創企業已開始適應了矽谷的投資模式。不過,這些太空新創公司還是得與其他投資機會競爭——例如量子計算、自動駕駛、社群網路等。

政府怎麼幫助航空新創企業?迅速鬆綁法規、簡化監管流程最關鍵

那麼政府可以在此時幫上什麼忙?Casey 指出,美國政府應當致力於改革以及鬆綁法規並簡化監管流程,幫助解放太空新創,因為投資者的時間就是金錢,他們通常會尋求在 5 至 7 年期間的投資回報,而非 20 或 30 年。

Casey 指出,在太空新創領域,並不是「政府不要出手干預」就可以,他們必須了解正在發生什麼事,如果一個國家有興趣發展此行業,那麼他們就必須允許行業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
1. 《politico》:〈Silicon Valley’s ‘new space’ start-ups
2. 《Morgan Stanley》:〈Space:Investing in the Final Frontier

延伸閱讀

月球登陸戰開打!創世紀號有望成為第一個登陸的「私人」太空飛行器

登月過程不忘「自拍」!以色列太空船拍地球、拿紙板實在有點萌啊

打造中產階級也能負擔的太空旅行,馬斯克:開往火星機票只要 300 萬台幣!

(首圖來源:NASA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