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Uber 旗下最強搖錢樹:Uber Eats 是怎麼變成 300 億台幣的商業模式?

「找到你跟美食最近的距離」Uber 的外送餐點服務 Uber Eats 在 2015 年上市,根據《Forbes》報導,目前已成為 Uber 最賺錢、成長最快的業務,2018 年營收估計為 10 億美元(約 300 億新台幣),在美國外賣 App 排名第二。

究竟 Uber Eats 怎麼為 Uber 帶來十億美元的商機呢?

其實 Uber Eats 不是靠美食起家

外送服務 Uber Eats 是 Uber 首項從叫車平台中獨立出來的 APP。儘管一推出時用戶無法反饋、也沒有餐廳評價可以參考,Uber Eats 還是非常受歡迎,並在兩年內才完善了餐廳的評分系統。

不過 Uber 執行長 Travis Kalanick 起初構想的是 Uber Everything,並非只專美於美食。從最一開始配送尿布、除臭劑、乾洗衣物,直到推出 Uber Fresh,讓司機載著三明治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團隊才發現總訂單有了大幅的進步。於是 Uber 才在加拿大默默推出 Uber Eats 服務試水溫。

最令 Uber 興奮的是,Uber Eats 在軟體推出後延攬了許多一次都沒用過 Uber 的客戶。據 Forbes 報導,每 10 個使用 Eats 服務的人,就有 4 個是 Uber 新手,也就是說新服務反而促使本業的發展。

從簡單的訂餐 App 轉成「引導消費」的平台

因為公司 IPO 在即,Uber 決定把火力從拼車 Uber Pool 轉移到拼吃,Uber Eats 正推行優惠活動,把附近的餐廳點餐連在一起,縮小點單範圍讓 Uber 司機能一次取餐,送貨更順路。訂餐介面也推出計時功能,若是考慮時間太久,介面就會重新整理。一方面是減少消費者理性消費的思考時間,一方面也能縮短餐廳候單時間,不讓餐廳因為等單、拼單影響出餐效率。

太多選擇反而不自由,Uber Eats 用類似 Uber Pool 拼車的概念,推出同地區的餐廳活動,讓用戶不被「中午吃什麼」這個問題困住太久,掌握你的歷史訂單及定位後,長期來看,Uber Eats 就能成為引導用戶消費的平台。

其實,產品負責人 Stephen Chau 在接受 TechCrunch 採訪時提到,Uber 有意成為一家廣告公司,藉由提供餐廳有效的曝光位置收取廣告費,更重要的是,擁有客群就有海量的數據,就能再打出更精準的行銷廣告。

讓消費者提出「新菜色」,重塑餐飲圈的訂單生態

另一個幫助 Uber Eats 快速成長的就是「虛擬廚房」,相較於在美國的外送服務競爭者 Caviar、GrubHub 打造實體廚房,Uber Eats 跟特定餐廳聯手推出只有在 app 上才有的專門餐點。

會有這樣的想法出現,起因於 Uber 發現夏威夷有一種生魚片的料理餐點叫「poke」在美國本土被熱搜,卻只有少數夏威夷餐廳有提供,也因此 Uber 嘗試找日式料理跟生魚片餐廳合作,推出類似的生魚片料理,並且限定消費者只能上 Uber Eats 的 app 才能點。

透過數據分析出美國消費者的喜好,轉而改變餐廳的銷售餐點,虛擬廚房創造了新商機,並開始跟更多餐廳合作,許多被閒置的空間也因為這樣服務誕生被重新利用。

(夏威夷的特色餐點,生魚片飯「Poke」,圖片來源:YouTube

雖然 Uber Eats 來勢洶洶,至今抓住近全美近 7 成人的胃口,但卻仍然還沒盈利,距離最近一次的融資獲 760 億美元(約 2.3 兆新台幣)後,今年投資者希望 IPO 能提高到 1200 億美元(約 3.7 兆新台幣),不過在中國有美團、餓了麼,在美國有 Caviar、最大競爭者 GrubHub、資本充足的 Doordash,Uber 壓重本發展外送服務,能在白熱化的競爭中站穩一角嗎?

__

(全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YouTube

參考資料:

  1. 《Forbes》:Uber’s Secret Gold Mine: How Uber Eats Is Turning Into A Billion-Dollar Business To Rival Grubhub
  2. 《Forbes》:From Virtual Restaurants To Exclusive Pop-Ups, The New War In Food Delivery Is In The Kitchen
  3. 《數位時代》:虛擬餐廳反而更賺?Uber Eats正在翻轉餐飲業
  4. 《食力》:最短路徑發揮最大化效益! Uber Eats用深厚科技基底打造送餐新境界!

延伸閱讀

為什麼餐廳內用空間越來越小?外送 App 帶來的新經濟正在全面改寫餐飲業生態

交通部要求叫 Uber 得搭一小時以上,Uber 台灣總經理:根本強人所難

Lyft 申請上市超車 Uber,虧損 273 億台幣但營收成長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