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陳天庸搬去馬爾他,打算在那裡長住,短期沒有回到中國的打算。陳天庸是上海的房地產開發商人,抵達馬爾他後,他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標題為「一位民營企業主在飛機上的臨別諍言」的長文,分享自己為什麼要離開中國。此文章在網路上瘋傳,但已經「被消失」,只不過有網站把原文保存了下來。(文章 傳送門)
近年中國經濟的成長率持續下降,中美貿易戰讓情況雪上加霜。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隨著經濟規模的成長,單位生產要素產生的邊際效益會遞減,所以經濟成長率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台灣也經歷過這段時期,但為什麼中國特別令人擔憂?
陳天庸在他的文章內寫道:「現在的中國經濟就是一艘正開往深淵的太平輪,如果沒有根本性改變,船毀人亡的結局誰也逃不過。」而這一切的根本,是政治。
中國政府介入經濟的力道加強
陳天庸的這段話,說出了中國許多企業家的的心聲:「中國的領導層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管理失當,中國的企業家階層正對國家的未來喪失信心。」
中國經濟正在放緩,但企業家更擔憂的是,中國不會奉行經濟與政治自由化政策;相反的,還在加強政治介入經濟的力道。
習近平 2012 年登上主席大位之後,積極打貪的行動受到許多企業家的歡迎,然而他們很快就失望了,因為習近平加深了對黨的控制,甚至取消任期限制;而黨在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也加強了控制。以企業層面來說,2018 年修訂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五條要求上市公司應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設立共產黨組織,直接介入上市公司。
2018 年 12 月,習近平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 40 週年的談話中指出,在共產黨強有力的控制下引導經濟增長,這個方針決不會動搖。2018 年 11 月,習近平也指出了國家安全面臨的七大風險,並呼籲加強對年輕人和互聯網的控制。
因此,令企業領導層不滿的是,共產黨把意識形態套到市場經濟上;此外,驅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是民營企業,但中國的經濟政策偏向國有企業。陳天庸表示:「在某些高官眼裡,即使是馬雲和馬化騰這樣的人也不過是小商人」。
中國人不再對經濟樂觀,開始離開中國
如今,中國人不再對中國的經濟未來樂觀。根據研究公司胡潤近期對 465 名富人所作的調查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中國富人稱,他們對中國的經濟前景非常有信心;而兩年前,這個數字有將近三分之二。完全沒有信心者增加到了 14% ,是 2018 年的兩倍多。將近一半受訪者表示,他們在考慮移民到國外。
Claremont McKenna 學院的裴敏欣表示:「導致他們悲觀情緒最重要的原因是糟糕的政策和糟糕的領導層,私人企業經理人很清楚,政府一旦不再需要他們,就會像殺豬一樣宰掉他們。這不是一個尊重法律的政府。它說變就變。」許多商界人士越來越感到不安,特別是一些企業家因政府要求協助反腐行動而「被消失」。
在線遞送和外賣公司美團點評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的這段話讓中國人深深贊同:「2019 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
陳天庸表示,對於企業家階層來說,離開中國是對抗共產黨統治的最佳方式了。
中國過去的經濟成長,是源自於改革開放
最後,我引用春華資本集團(Primavera Capital Group)的創始人,前高勝集團(Goldman Sachs)大中華區主席胡祖六的話做結:
「中國眼下正面臨大量的內部和外部挑戰,我們需要認識到,過去 40 年來,我們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對外開放和經濟改革的結果,而不是因為任何獨特的中國發展模式。」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市場制度讓經濟大幅成長,讓中國人對未來樂觀,也給中國政治單位龐大信心,提升國際的發言權。但這一切都是因為改革開放,而不是黨主席的英明領導。如今經濟放緩,政治介入經濟的力道卻加大,中國人漸漸對未來悲觀,也開始用腳投票,出走國外。
台灣商界近年來有這樣的一種認知,認為中國市場大,機會多,去中國發展絕對發財。雖然台灣有市場小、人才外流等問題,但所有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困境,例如中國的政治介入問題,或是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等等。海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或許透過陳天庸的文章,我們可以認識中國產業發展的困境。去中國發展絕對可行,畢竟中國的市場真的很大,機會也很多,但在那之前,都需要用客觀的角度,評估決策的利弊。
參考資料來源:
1. 《紐約時報中文網》:〈中國企業家階層對未來失去信心〉
2. 《今周刊》:〈「我為什麼要離開中國」一文遭瘋傳 中國企業家為何對未來失去信心?〉
3. 《經濟日報》:〈陸上市企業 須設共黨組織〉
4. 《中國數字時代》:〈陈天庸: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更多中國經濟的困境
負債近 900 兆台幣!比起貿易戰,債務才是中國的真正危機
【比金融海嘯還慘】中國股市去年慘賠 74 兆!比起貿易戰,金融體系的問題才是主因
比貿易戰更危險!一封遺書、132 萬金融難民,揭露中國的經濟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