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發電技術通常昂貴且設備龐大,台灣高中生研發「魚能發電」,使用設備部分使用 3D 列印所以成本低廉,設備也相對微小。面對綠能發電越趨重要的時代,這將提升台灣人對水力發電多一層的想像。(責任編輯:陳伯安)
基隆市安樂高中 2 年級學生陳懷璞日前在台灣國際科展中以「魚能發電之開發與應用」主題獲得評審青睞,在工程學科獲得一等獎,可望 5 月將前往美國參加「國際科技展覽會」。
浮潛時發現「魚能發電」的可能性
陳懷璞年幼時曾居住八斗子、瑞濱鄰近海邊,國小 3 年級跟隨叔叔釣魚,開啟他對探索海洋興趣,他說,曾在浮潛時,發現魚類游動的速度極快,心想是否能藉由魚類游動速度產生電力,於是便著手研究。
他的構想在安樂高中老師劉育祈及台灣大學機械系副教授黃育熙指引下逐步成形,學校老師也不遺餘力支援,更鼓勵他以國際科展為目標,希望他能與更多國際優秀學子切磋交流。
陳懷璞果然不負眾望以「魚能發電之開發與應用」獲選進入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青少年科學人才培育計畫」,日前更在台灣國際科展工程學科獲得一等獎殊榮,他將在 5 月前往美國參加「國際科技展覽會」。
3D 列印測水流儀器,整組發電機只需 5 千台幣
陳懷璞說,他以 3D 列印製作「文氏管」模擬水流速度,測試所能發出的電能,進而發展出微型發電設備加裝在魚類身上持續發電,設備可以維持 20 年以上使用期限。
台灣魚類標識放流研究專家江偉全也建議陳懷璞,可將這項微型發電設備運用在海底觀測,利用發電機制結合觀測設備,不僅十分微小且量產後每組僅約新台幣 5,000 元,可對海洋觀測帶來很大助益。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浮潛聯想用魚發電 高中生研究獲獎可望赴美參展〉,圖片來源:陳懷璞臉書。)
你可能感興趣
用 AI 預防兩天後的魚塭災難,他的養殖技術強到 Discovery 來台特別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