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萬片報廢晶圓背後,巨人企業陷內鬥?螺絲鬆? 沒有張忠謀的台積電連環出包內幕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積電是半導體產業的龍頭,更是台灣企業的標竿,創辦人張忠謀在 2018 年卸下職務,由劉德音與魏哲家接下董事長與總裁的位置。然而短短幾年的時間,台積電就爆發了病毒感染與晶圓良率問題,台積電的說法分別是「人員未遵循標準作業程序安裝新機台」與「拿到光阻劑原料,我們沒有進一步再做自己的檢測」,很明顯是台積電的內部作業流程出了問題,但為什麼會出問題?商周訪問了台積電的高層,點出了 3 個原因。(責任編輯:郭家宏)

本文經《商業周刊》授權轉載
文/ 吳中傑、黃靖萱、李玟儀

「這已經不像我們過去認識的台積電,」研究半導體產業超過 20 年的中國國金證券科技及半導體產業負責人陸行之,在臉書上寫下重話。

(2019)1 月 28 日,陸行之出言抨擊,因為傳出台積電台南 14 廠的 16 與 12 奈米製程使用了不合規格的「光阻劑」,可能導致上萬片晶圓報廢。

2018 年 6 月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後,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正式接班,如今該公司卻在不到 8 個月內兩度下修財測、發生歷年最嚴重資安事件,加上最近這次意外,以嚴謹出名的台積電,顯得很失常!

「我們從業經驗,一般有 1 千片報廢就很恐怖了,超過萬片,絕對是(問題發生了) 2 、 3 個月才會這麼多,即使是大陸(製程技術較落後)也不太會出一次報廢千片的包。」一位在半導體業超過 20 年的中國晶圓代工廠台籍中高階主管說。

為了找出真相,《商業周刊》採訪團隊訪問超過 18 位台積電現任與前任中高階主管、半導體設備商、化學原料業者及分析師等人,試圖梳理脈絡。

追蹤 1》砍成本改變供應商策略?最近採購出來談,甚至砍 15%,以前不可能發生……

台積電的聲明公告中,歸咎供應商:「問題出在一批光阻原料,此批原料係來自一個與台積有多年供貨經驗優良的廠商,但與過去其供應之原料規格有相當的誤差。」

台積電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孫又文接受本刊訪問時說:「拿來的時候,只相信那個原來的廠商給我們的檢測,我們沒有進一步再做自己的檢測。」

然而,在台積電資深供應商眼裡,此事很異常,原因在,全球前三大光阻劑廠商包含東京應化工業(T.O.K.)、JSR、信越(Shin-Etsu Chemical)。這次被指涉出包的陶氏化學(Dow Chemical)雖也是國際大廠,並是台積電其他原料長期合作夥伴,但在光阻劑供應名單中,屬後進者。

「大部分是換新製程才會換供應商。但有時,要成本降底,或(產品)上線有時間壓力,會先將就用舊的,之後為提升良率就會換。」一位台積電化學原料供應商副總經理表示。

若再拿 2017 年台積電年報的黃光製程主要原料供應商,跟 2016 年相比,名單差異變大,家數也從七家增加到十家。是台積電的採購策略改變,間接導致這次意外?

一位台積電本土設備供應商的副總經理表示,近年台積電的採購策略正從技術導向,演變成價格導向,「他們(雙首長)急於表現自己(能維持獲利)。」

以前,「供應商能給好技術、好內容,貴一點 OK ,反正毛利夠支撐。」去年下半年起,台積電「(砍價)執行力度比較強,以前可能半個月(談價格)降不下來,就還是照原本價格走,現在就跟你多耗。」另一位台積電本土服務供應商總經理也表示。

該名中國晶圓代工廠台籍中高階主管認為,供應商被要求砍價之下,很可能因此更動配方,也許規格檢核表上看起來與過去一致,但實際導入製程,就會發生問題,「比較先進的工藝節點,要是有那麼一點點點的小差異,就會造成良率問題,你用原先的步驟或規格逮不到(錯誤)。」

台積電沒有證實撙節成本與這次意外的關係,從財報上也難看出供應商的成本是否降低,但台積電內部撙節成本,可看出以管銷費用(SG&A)除以營收的比率,在 2012 年前還在 4% 以上,到 2018 年,已降到 2.5% 。里昂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侯明孝分析,此費用率往下降,表示台積電對內部花費的管控很緊。

但也有人為供應商辯護。一位曾在台積電任職近 20 年的前中高階主管表示,這次被市場指涉出錯的供應商,是全球最大化工控股公司陶氏杜邦(DowDuPont) 旗下的陶氏化學,陶氏市值超過 3 兆 6 千億元,「這麼大的廠商,不太可能犯低級錯誤,它就像是化學界的英特爾(Intel)!」

追蹤 2》接班後,螺絲鬆了?台積有個「東廠」……它可以找哪些人有犯罪傾向

我們進一步質疑,即使陶氏原料有問題,為什麼台積電驗收時,卻沒有發現?它真如陸行之隱憂般,「是運氣不佳,還是皮帶鬆了?」

孫又文回答:「我不曉得為什麼驗收時沒有發現,以後就是要全部檢測完畢才能夠用,我們這次就是沒有。」

「如果真的就是 SOP 沒做好,我們會覺得滿訝異的,」侯明孝表示。一位半導體工程師說:「理論上,光阻液上機前就會有品管檢驗,光阻製程完還有品檢,有偏差應該會檢出。」而且台積電還有嚴格的品管部門,會依照之前生產的大數據,決定取樣檢查的頻率,但這次問題竟拖了兩個月才被發現。

台積電若沒有落實流程,狀況幾乎跟上次的機台病毒事件如出一轍,台積電當時歸咎原因是:安裝新機台時,人員未遵循標準作業程序,導致潛藏在機台內的病毒進入內部網路。

流程不嚴謹」,過去很難跟台積電畫上等號。該公司因為一個世代的設備投資就高達數千億,對犯錯容忍度極低,其內部有「review」(檢視)、「align」(對齊)等術語,指做事要時時檢討、員工間要時常確認彼此意思是否一致。

台積電乍看螺絲鬆了,但其實近年的管理規章,卻是越來越複雜。

「台積有個『東廠』,internal audit(稽核)搭配法務,」「你有沒有看過電影《關鍵報告》?它有一套系統可以預防犯罪,找哪些人有犯罪傾向。」該位台積電前中高階主管舉例,台積電約 5 年前,就有這系統檢視內部,如果有員工跟供應商走太近、或有親友關係,就會被查。「不管很遠的親戚也是,就說你有犯罪傾向,這很讓人詬病的是,台清交成,都是學長學弟嘛,避也避不了。」

「他們用很多管理規章處理事情,每出一次事就加強修訂。現在廠商要跟他們開會,都要先提出申請讓採購同意,而且只能和採購談,不能單獨和使用單位談。」一位台積電本土設備供應商副總經理說。

管更嚴,團隊的執行力卻更無法到位?更有意思的是,當我們追問此問題時,眾多受訪者卻反丟出一個問題:你覺得這消息,為什麼被爆出來?

追蹤 3》內鬥、派系角力?一定有人覺得把這事弄出去,可以用外部力量制約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