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政府將太空科技訂為未來 10 年的重點發展項目,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隔日,就批准 3 期太空計畫,展現政府的企圖心。

而科技部長陳良基在 13 日上午的記者會上,透漏更詳細的計畫內容。未來 10 年,每年至少會發射一顆衛星,優化衛星解析度與氣象觀測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研發環繞月球的衛星,這代表台灣的太空科技跨出地球,向宇宙更深之處邁進,也近一步提升台灣的科技,包含電子、光學、射控與通訊等能力。(責任編輯:郭家宏)

行政院核定的太空 3 期計畫預計投入新台幣 251 億元。科技部長陳良基說,每年至少要發射一顆衛星,福衛七號已在等待運送赴美發射,之後會是自主研發的獵風者衛星。

太空 3 期計畫 10 年投資 251 億,每年發射 1 顆衛星

太空 3 期計畫為期 10 年,自 2019 年起至 2028 年止,投入經費新台幣 251 億元,將發展 6 枚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 2 枚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 2 枚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等,不但延續過去 1 、 2 期的成果,還將繼續精進本土太空技術,挑戰尖端的太空任務,並希望吸引更多菁英人才投入,建立台灣太空產業。

陳良基 13 日上午在記者會上說明太空 3 期長程計畫時指出,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後批的第一個公文就是太空 3 期計畫,代表重視科技立國的精神,太空科技是在強大壓力下的突破性創新,希望藉此帶動台灣不斷往前。

陳良基說,未來 10 年,每年至少發射一顆衛星上去,有任何狀況立刻做修改,希望做到全世界技術領先的國家。

福衛七號準備就緒,等候美國通知運送

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說,台美合作的福衛七號目前已準備好運送,一旦接獲美方通知,即刻可啟動運送。發射方面是由美方主導,將採用 SpaceX 公司最新型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福衛七號未來將接替福衛三號執行任務。

林俊良說,福衛七號之後,接著會是獵風者衛星,獵風者是國內自主研發的氣象觀測衛星,預計明年中或明年年底發射;接下來的高解析度衛星可望在 2021 年或 2022 年發射。此外,今年也會有小型的立方衛星陸續發射。

不只繞地,台灣也將發展繞月衛星

科技部說,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及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是傳承福衛五號與獵風者衛星技術,搭載自主發展的光學遙測酬載,影像解析度均優於 2017 年發射的福衛五號的 2 米解析度。

2 米解析度可看到什麼,陳良基比喻,就像從台北 101 可以看到墾丁的一個大人,而 1 米解析度可以看到一個小朋友。

太空 3 期的外太空探索計畫,也將發展繞月衛星。林俊良說,第一層次先要進行繞月的軌跡設計、研究,第二層次才是著陸。由於繞月衛星跟低軌道衛星不一樣,接收需有通訊技術基礎,先看繞月執行成效如何,一步一步做,不可能一蹴可幾。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太空3期計畫10年251億 每年至少發射一顆衛星〉。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更多太空科技發展趨勢

【衝衝衝!台灣上太空】蘇貞昌上任隔天立馬批公文,台灣要發展太空科技啦
你知道太空也有「法律」嗎?世界上第一個外太空條約誕生於 1967 年!
打造中產階級也能負擔的太空旅行,馬斯克:開往火星機票只要 300 萬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