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職場上,能寫一手好文案、企劃已成一項實戰技能。怎麼寫才是精簡、明瞭、易懂的文案呢?作家上阪徹寫10倍速!寫出最強文字》告訴你,一個好企劃或是好履歷,最重要的得從「找素材」開始下手。只要知道找素材的方法,你寫文章也能用 10 倍速完成。以下為作者為第一人稱撰寫。(責任編輯:陳伯安)

為了撰寫本書的「前言」,我當然也準備了素材。以下,就把我蒐集的部分真實素材介紹給大家。

  • 寫的時候好痛苦
  • 光是第一行就寫不出來
  • 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 常常要重寫
  • 字數總是湊不滿
  • 未曾有過這樣要求「文字」能力的世代
  • 回顧一天的工作,會發現花在「寫」的時間非常多
  • 寫的速度加快,工作效率也會變好
  • 工作表現傑出的人,寫文速度都很快
  • 寫一本書平均花四、五天
  • 二十三年來,從來沒有拖過稿
  • 商用書信不需要「文采」
  • 重點不在於「怎麼寫」,而是要「寫什麼」
  • 希望你讀完本書後馬上採取行動

雖然一個個的單一素材並不會成為文章,我自己也只是把文字一條一條的列舉寫下來。但是,這樣做就夠了!只要能幫助你想起這些偶然靈光乍現的素材就夠了!

最重要的就是,一想到就「當場、立刻」記下來。迅速,簡短,快快寫下

「電子郵件草稿」是你搜集靈感的最佳幫手

素材會在什麼時間出現、在哪裡出現,沒有人會知道。

正因為如此,記錄素材的工具就得時時刻刻隨身帶著走,需要用的時候馬上就拿得出來。所以,智慧型手機是最方便的工具。

我自己是用 iPhone,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很少有人沒在用智慧型手機了。你一定得好好利用這個工具。市面上有很多很方便的記事本應用程式,但我自己用來記錄素材的,就是最簡單的「電子郵件草稿」,這個就很足夠了!因為它有下列優點:

  • 平常就需要收發電子郵件,信箱隨時都是開啟的狀態。
  • 不需要管分量,想寫的內容再多都不怕。
  • 只要把主題填入郵件草稿的主旨就行了。
  • 後續很方便搜尋。
  • 只要手機跟電子郵件信箱同步,就可以在電腦上看到內容。
  • 有需要時可以把素材紀錄直接寄出。

千萬別忘了下個「主旨」分門別類

記錄的方式超簡單。只要新增郵件,然後標上「工廠報告」「◯◯企劃書」等主旨,就可以隨時存下手上的素材。

以下是我電子郵件的草稿素材。

  • 正在進行的原稿素材紀錄
  • 預備企劃提案的素材紀錄
  • 下週採訪預定提問的問題
  • 演講或座談會上使用的紀錄
  • 採訪中聽到的語錄金句
  • 聚會上聽到覺得有哏的話或關鍵字
  • 為雜誌寫稿時的文章、報導架構

此外, 除了蒐集的素材,突然想到一定得做的事、一定得買的東西等等,我統統都會放進電子郵件草稿裡面。前面曾提過,

人類的大腦很容易忘掉一閃而過的想法,所以凡事都要立即記下來。有必要的話,當場寄信給自己也是可行的。

這雖然是我個人的見解,但是可以把智慧型手機這樣輕巧又先進的裝置,用來蒐集素材實在是太方便了。當你看著手機畫面被一個個資料填滿,會讓人有種有好多好多豐富素材可以拿出來用的感覺。

蒐集素材的本身也是一種樂趣,這種意外效果千萬不容小覷。

要找靈感,去做點別的事吧

各位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洗澡時或在通勤路上,突然靈光乍現,一個靈感閃進腦袋呢?素材通常都是突然冒出來的─這可不是我才有的經驗。我採訪過很多藝術家或創作者、經營者,許多人都曾談到過類似的經驗。

有個日本很有名的傑出創作者,曾經在接受我採訪時說「靈感這種東西,不是你坐在桌子前想破頭就會冒出來的,反倒是當你被其他東西分散注意力時,它就突然蹦進你的腦子」。

就算你已經攤開稿紙、筆記本,或是開啟電腦畫面,靈感說不來就不來。

其實心裡只要記掛著某件事,大腦機制就會持續不斷地思考,只是無法將思考的內容直接抽出來,它就有點類似在某個大腦「疏忽大意」的瞬間,讓埋藏在深處的靈感突然閃過腦海。也就是說,素材不是你下定決心要想就想得出來的。反倒是去製造一個「持續思考時,被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的狀態,比較會有靈感產生。

據說,在企業經營者或設計創意者中,不少人有每天上健身房運動的習慣。而這不僅僅是為了鍛鍊身體、減重或是建立人脈。

當你看到一個在跑步機上使勁揮汗奔跑的人,是否曾冒出「沒事幹麼特別在機器上跑,去戶外跑不是比較好嗎?」的想法。

有一位創作者說自己在健身房跑跑步機時,會事先把記事本掛在機器上。事實上,的確有人是為了要刺激靈感而習慣性地使用健身房

我自己也會在週末跑步。

就算我沒有特別集中注意力去想,但只要心裡掛念著「某件必須思考的事」,然後一邊跑步,有不少次靈感就會自然湧現腦海。突然浮現某個適合加入的素材,或是合適的「章節」名稱閃過腦海,有時甚至可以毫不費力地整理出文章結構。相較於空坐在書桌前,做點不相干的活動顯然能大大地刺激創意。

創作者找靈感不是坐在書桌前,而是「聊天」

還有一個是我採訪世界知名日本藝術家時發生的事。

我個人對於這些總是在世人眼前呈現衝擊性設計的藝術家們,是如何發想創意感到十分好奇。一開始我以為他們的工作很孤獨,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他們其實會有好幾位工作人員一邊開會一邊激盪靈感。大夥兒一群人圍坐在圓桌前,天南地北閒聊。

雖然不是說瞎聊就會有靈感,但也不會勉強自己硬擠出點子。現場的狀況通常是五花八門的話題飛來飛去。據說像這樣趁著與他人閒聊的過程,在某個偶然的契機下,靈感便在這時候瞬間迸發。

這跟前面所說的「讓大腦疏忽、放鬆」「刻意製造出被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的狀態」非常類似。

就算靈感正在大腦深處深深地沉睡,要憑藉一己之力把它拉出來,也不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在跟其他人溝通的過程中它就有可能自己跳出來。

在那次採訪之後,我養成了收到撰稿委託後跟責任編輯一起討論的習慣。而這麼做的確對取得靈感,或是喚醒沉睡在大腦裡的素材很有幫助。

別管素材好不好用,先寫下來再找關聯性

不過,要用閒聊刺激靈感,除了你自己,還需要有個能一起溝通的對象。這時候,我通常會採取一個人腦力激盪法。

與人溝通時湧現的靈感,簡言之就是被對方不經意的「話語」給刺激,進而誘發大腦產生靈感或資訊。既然是這樣,我就在想,是不是自己抓住自己一些不經意的話,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就是一個人便可以做的「聯想遊戲」。

先拿出某個素材,接著再拿出另一個素材。這麼一來,就可以從取出的素材中聯想到其他新素材。

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在把素材寫進記事本的時候,不必考慮是否真能使用,就按照想到的順序照寫下來。大約蒐集到十個、二十個素材後,再以俯視全局的角度重新審視所有素材。這時候,你應該會發現「某些素材好像可以用一個主題歸類」。

也就是說,當你把單項素材當作一片「葉子」來看,看著看著就會發現可歸納的「枝幹」。比方說,現在要以「家事智慧」為題寫企劃案,為了徹底了解什麼是「家事」,我會隨機把下列的素材集合在一起。

整理客廳、補充廁所衛生紙、買菜、洗衣服、晾衣服、摺衣服、鋪被子、做早餐、做晚餐、準備寵物吃的食物、送孩子到托兒所

蒐集到以上素材後,稍稍觀察,會發現好像可以用「時間」來分類。

早上:做早餐、洗衣服、晾衣服、整理客廳、送孩子到托兒所

晚上:鋪被、摺衣服、買菜、做晚餐

決定要用時間做歸類後,再繼續以此為基準詳細思考,就可以很簡單地聯想到新素材。

早上除了「丟垃圾」,還會「洗好米,用電子鍋預約煮飯」。

晚上除了「清洗浴室」,還會「洗碗」。

就像這樣從素材中找出「枝幹」,再以「枝幹」為基礎去發想新素材,同時也可以去看看能否找到其他的「枝幹」。

透過這種把蒐集到的素材當「葉子」、把素材歸類當「枝幹」,來回腦力激盪的過程,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也能蒐集到豐富的素材。

找素材的多寡,也跟寫作速度有關

這個方法不只可以用在素材蒐集上,還與縮短寫長文的時間有關。

我已經重複強調很多次,等到真正動筆才發現蒐集的素材不夠用,最後又要重新再蒐集會耗費比原本預估更多的時間,不僅事倍功半還會讓寫作速度一落千丈。但只要注意將素材歸類的「枝幹」,就能事先避免浪費這些時間。

細節我會在第二一二頁再談,寫長文時請先找出可以把素材分類、歸檔的「枝幹」,利用它來組成文章的骨架,而這會成為快速寫作的一大要件。

只要利用剛剛的方法蒐集素材,就會發現一根枝幹居然可以衍生出這麼多的素材。只是,既然有可以發展出額外衍生素材的「枝幹」,當然也會有比想像中無法聚集素材的「枝幹」。

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就刪掉衍生素材少的枝幹,留下衍生素材多的枝幹。從素材蒐集的階段開始,就可以預先掌握一定程度的文章結構。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10倍速!寫出最強文字:簡報、企劃、e-mail、部落格、履歷,超速完稿不用改!》,由 三采 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here, CC Licensed)

你可能感興趣

【經典文案總整理】背好 10 句公式,新手文案也能出乎預料的經典

中國小藍杯咖啡入駐故宮:文案行銷力戳到笑點,無成本帶起爆棚宣傳效應

【要掏空你荷包不難】營銷部門伎倆大公開,雙 11 文案為什麼會讓人買到剁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