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離岸風機2025年的目標為5.5GW,經濟部推估2萬個就業機會,應屬保守且合理。(湯森路透)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離岸風電獲得台灣人民大肆討論,理由無他,就是因為其發電的高效與傑出的環保永續特色。台灣具備良好的地理位置,據報導,全球前 20 個風力最強的電廠,台灣西岸就佔了 16 個。透過離岸風電,台灣不僅能獲得相比以往更豐厚的電量以降低民眾的電費負擔;長遠來看,這更是一個促進台灣人才回流和增加工作機會的創新產業。台灣是座海島,四處面海難道不該利用這個優勢嗎?(責任編輯:陳伯安)
台灣四面環海,台灣海峽又恰巧是世上最佳風場之一。為了因應目前大家對空氣品質的關心,特別是在冬季東北季風吹來惱人霾害之際,正是最需要減少燃煤電廠排放可能會造成環境汙染的同時,風力發電在此刻剛好可以替代燃煤來提供電力使用。目前因為對新能源的陌生,外界常常對風機有著誤解與批評,很多集中在攻擊目前離岸風電尚未發展到一定規模的現況上,以此來否定未來離岸風機產業的潛力,這實在是個天大的誤解,就像一個嚴厲的教練要求剛剛學步的孩子,要求他要跑得比奧運金牌選手還要快的幻想上,實在不切實際更是不公平。
目標年生產 55 億瓦電,經濟部預估將帶來超過 2 萬的就業機會
離岸風機建置過程,需要搭配材料工程及海事科技的支援,因此會培養許多專業人才並創造豐沛的就業機會。以歐洲風能協會(Europe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的報告為例,每 MW(百萬瓦)風力發電機的建設,最高可以帶動 15.1 個就業機會。2017 年德國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為 5.2GW(十億瓦),就業人數為 27,100人。
以歐洲過去的實例類推,台灣離岸風機 2025 年的目標為 5.5GW,經濟部推估 2 萬個就業機會,應屬保守且合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與離岸風電有關的就業機會薪資亮眼,對目前長期陷於低薪困境的台灣青年而言,無疑是最好的發展機會。事實上,過去這兩三年,外商已經與很多台灣的大學系所建教合作,共同培養未來海洋科技的優秀人才。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協助建國科大工學院教授至丹麥研習風機運維。(圖片由作者提供)
想要成為離岸風電亞洲領頭羊,台灣得放棄短視近利的堅持
世界各國在離岸風機發展之初,都是用優惠電價來鼓勵產業的發展。但在台灣,很遺憾卻有人硬是要扭曲,堅持要以較『低』、較『優惠』的價格訂定,限制台灣離岸風機在地產業鏈的發展,完全沒有考慮離岸風電產業未來可能帶動整體海洋經濟的發展。
最聰明的方式其實是,台灣應該趁著亞太地區還沒完整發展成離岸風機產業聚落時,優先進入市場卡位,把握最佳時機在海洋能源的產業鏈佔有一席之地,同時帶領台灣電力設備、風機零組件、鋼鐵、港灣、金屬、材料等各行各業,一起組成『台灣隊』進軍世界。反而能幫台灣創造另一波經濟發展的最佳機會。

彰化大葉大學參訪沃旭位於英國東岸的維運中心,背後為SOV維運船。(圖片由作者提供)
促進海洋資源永續發展,也拯救台灣漁村的發展困境
除此之外,我認為離岸風機除了在地產業鏈的建立,業者、學界與政府部門更應重視另一個重點,就是如何透過海洋能源的開發,促進海洋資源復育,讓台灣西海岸許多之前不當人為破壞所造成的遺憾得以休養生息,讓因海洋資源匱乏及少子化導致發展困境的漁村能重此再生。
海洋能源開發的利益,本就是全民共享共同維護。我們應該效法先進國家,獎勵民眾加入海洋能源的投資,共同讓海洋資源永續再生。更重要的觀念是,風場若是全民投資,有這麼堅實的民意,這麼重要的利益,地方首長就會更支持,更不會因一時選舉的勝敗而造成民眾終生的遺憾。
看遠點,這是一個不輸台積電的重點產業
過去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也是透過政府投入許多資源與稅務、融資優惠獎勵,才能奠定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也因而有受到世界矚目的台積電等重要的產業。 現在,只要我們的眼光放遠、目標一致,離岸風機裝置目標一但達標,台灣為離岸風電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絕不亞於台積電等大家豔羨的產業龍頭。台灣目前唯一的道路,就是把握時機,積極爭取站穩亞太地區海洋能源科技產業練的地位,打造海洋版的台積電。
(本文經原作者 陳曼麗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陳曼麗:離岸風機產業是海洋版的台積電〉。)
你可能感興趣
離岸風電發展台灣佔優勢,投資人們準備好「錢進」相關概念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