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從 AlphaGo 打敗人類冠軍棋手之後,人類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就成為話題;然而,目前的機器人還在從理論到實做的階段,離那種電影裡的機器人還很遙遠。
《離開太陽系》的作者加來道雄是紐約市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它將夠過本書,帶我們一窺未來世界。下文我們將了解,未來機器人的樣子以及它們與人類的關係,以及是否會對人類造成威脅。(責任編輯:郭家宏)
人工智慧:還在襁褓中的科學
2016 年,人工智慧(AI)領域最驚人的新聞要屬「深度學習公司」(DeepMind)開發的圍棋軟體「AlphaGo」,竟然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職業棋士李世乭(Lee Sedol)。當時,許多人都以為這個結果再過幾十年才會發生。輿論哀鴻遍野,認定此次落敗無疑敲響人類的喪鐘。機器終於越界,眼看即將接管地球。人類已無路可退。
AlphaGo 是有史以來最先進的遊戲軟體。一般人在對弈時,每一步平均有 20 到 30 種選擇,但 AlphaGo 卻能算出 250 種可能。事實上,這種棋賽軟體的布局組合遠超過宇宙原子總和。人類一度以為,要算出所有可能走法實在太困難,電腦根本辦不到。因此當 AlphaGo 打敗李世乭,賽局瞬間成為媒體焦點。
不過世人倒是很快認清了一件事:不論 AlphaGo 的演算再怎麼精密複雜,它也就只會這麼一套把戲。 AlphaGo 只能做到一件事:贏棋。誠如「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2)執行長歐倫.埃齊奧尼(Oren Etzioni)所言,「AlphaGo 連西洋棋也不會。它沒辦法討論賽局。我的 6 歲兒子都比 AlphaGo 聰明。」不論硬體本身有多強大,你總不可能走上前、拍拍它的背,恭喜它打敗對手並期待它有條有理回應。這具機器根本不曉得它創造了科學歷史。尤有甚者,它甚至不曉得自己是機器。
我們常常忘記一件事:今日的機器人其實是過度美化的機器。它們不具自我意識,沒有創造力、常識或情緒。機器人能執行特定且反複的有限任務,卻無法勝任涉及基本知識的複雜工作。
雖然 AI 領域確實已出現革命性突破,我們仍須審慎評估其進程。若比較火箭與機器人進化史,各位會發現現階段的「機器人學」(robotics)才剛跨過當年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時期」,也就是推測與理論化的階段。目前人類處於戈達德的「鼓吹推動期」,正著手打造實際原型,目前這些機器人原型雖然原始,卻足以顯示基本原理正確無誤。此刻我們尚無法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馮布勞恩的國度。若到了那個時候,各種造型新穎、功能強大的機器人將排排走下生產線,在遙遠星球闢地築城。
截至目前為止,機器人在遠端操控方面的表現始終令人驚艷。不論是航向木星土星的「航海家號」、成功於火星觸地得分的「維京人號」著陸器(Viking),或是環繞氣態巨行星的「伽利略」和「卡西尼」兩艘太空船,背後都有一個團隊全心投入,負責下判斷、做決策。這些機器人探測器猶如無人飛機,只負責執行來自加州帕薩迪那(Pasadena)太空總署任務控制中心操縱員的指令。而所有出現在電影裡的「機器人」若不是玩偶、電腦動畫,就是可遠端遙控的機器。(我個人最中意的科幻機器人是電影《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 Robby the Robot]中的「羅比」。雖然「羅比」外型相當前衛,但其實有人躲在裡頭操縱它。)
過去數十年來,電腦運算能力每 18 個月就翻倍成長。而對於這樣的未來,我們能懷抱什麼樣的期待?
如果機器人擁有自我意識?
2017 年,兩位億萬富翁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太空技術探索、特斯拉的老闆艾隆.馬斯克 ── 為了 AI 大起爭執。祖克柏秉持他一貫的看法,認為 AI 能為人類帶來巨大的成功和財富,造福整個社會。然而馬斯克的觀點則較為負面,表示 AI 確實會對人類的存在造成威脅,意即人類有一天可能會遭自己所創的科技反噬。
誰說的對?假如我們極度依賴機器人來維持月球基地、火星城市運作,結果有一天,機器人決定它們不再需要人類了呢?人類辛苦創建外太空基地,難道就只為了拱手讓給機器人?
其實,人類並非最近才開始擔心這件事,小說家巴特勒早在 1863 年就提過了。他警告,「人類自己正在創造自己的繼承者。總有一天,人類之於機器人會變得像犬、馬之於人類一樣。」當機器人的智商逐漸超過人類,人類可能會開始覺得自己很沒用、最後被我們創造的科技產物扔在角落生灰塵。
AI 專家漢斯.莫拉維克(Hans Moravec)曾說,「如果人類注定得癡癡望著自己創造出來的超智慧後代,嘗試用我們能理解的呀呀兒語、描述它們更為驚嘆的新發現,那麼生命或許真的沒什麼意義。」任職 Google 的科學家傑佛里.辛頓(Geoffrey Hinton)甚至懷疑,超聰明機器人哪還會聽我們的話?「這就好比問小孩有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父母……在低階智慧控制高階智慧這方面,以往似乎沒有過什麼好紀錄。」
牛津大學教授尼克.柏斯特倫(Nick Bostrom)言明,「在發生可預見的『人工智慧大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之前,人類就像小孩子玩炸彈……我們不太清楚炸彈何時引爆,不過,如果把那玩意兒湊近耳邊,我們會聽見微微的滴答聲。」
還有些人的論點是,「機器人後代」是演化的自然進程。適應性最強的物種取代適應性較弱的一方,這是萬物生存的自然法則。有些電腦科學家還當真期盼「機器人認知發展超越人類」這一天的到來。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夏農(Claude Shannon)曾堅定表示:「我可以預見,總有一天,人類與機器人的關係會像小狗和人類一樣,而我絕對站在機器人那邊。」
這些年來,我訪問過許多 AI 研究人員,他們個個信心滿滿,認為 AI 的智能程度總有一天會逼近人類、並且成為人類的重要幫手。至於何時才能達成這項成就,許多人仍避談確切的時間表、或給出期限。
發表過多篇論文、為 AI 研究奠定基礎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曾於 1950 年代做過樂觀預測。但他卻在最近一次訪談時向我透露,他已不願再明確預言特定時日,因為這一路以來, AI 研究太常犯錯了。史丹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