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電影裡總有用手勢隔空操控電子儀器的畫面,每每看了都讓人覺得這就是人類科技的發展未來。不瞞你說,這個未來就是現在。
美國通訊委員會去年年底通過 Google 的 Soli 計劃,讓 Google 開始進一步開發「機器手勢辨識」的先進功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趕快滑下去瞧瞧。(責任編輯:陳伯安)
還記得打個響指就把房間變成撩妹粉的日本技術宅小哥嗎?這個項目可不止撩妹這麼簡單,至少 Google 認為,這種「手勢指令」技術應該是未來人機互動的重要方向。
比如,只需搓一下手指就可以打電話;查看地圖的時候,僅需打個響指;隔空調節音量…… 未來你需要的所有電子設備操作,根本無需實體鍵就可實現。
是不是很神奇!這些技術似乎只有在電影裡才能看到~~
但是, Google 最近的一項突破讓我們朝著這個方向更近了一步!
不碰介面,就能操縱設備的未來技術
在 12 月 31 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通過了 Google 調整後的 Soli 計劃(Project Soli)。
Soli 計劃是 Google ATAP 部門在 2015 年提出的,運用微型雷達(Soli 感測器)實現的新型感測技術。該技術目的在於設計非觸摸用戶界面,使用戶通過雷達控制電子設備。例如,將 Soli 微型雷達置於智慧型手機中,用戶通過手勢實現諸如音量、頻道等各種操作。
Google 公司介紹說:「想象一下,在你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個看不見的按鈕,你將兩根手指輕觸,就可以按壓這個按鈕。」
「你可以摩擦拇指和食指來撥動一個虛擬撥號盤。或者,想象一下你可以移動一個在空中的虛擬滑塊。」
神奇吧,這就是 Google 正在開發和設想的各種互動模式。
據瞭解,在 2016 年 Google I/O 大會上, Google 曾在智慧手錶上演示了其 Soli 技術的強大功能。通過手勢,用戶可以發出按鍵、滑動指令。
但開發「手勢辨識」系統並不簡單
不用實體接觸就能實現系統運行,相比目前常見的語音識別更困難,畢竟,手勢識別不像語音識別那樣容易實現。
Google 很早之前就已經嘗試過手勢控制技術,2013 年他們曾與汽車製造商福特合作,開發出了用手勢打開和關閉車窗以及控制空調的技術。
Google 的 Soli 計劃其實並非一直順風順水。除了技術上的難點,還存在不少政策問題。
2018 年 3 月, Google 要求 FCC 允許其 Soli 傳感器在符合歐洲電信標準協會的功率水平標準下工作(57 至 64GHz 頻段)。隨後 Facebook 表示, Google 技術使用的高功率水平可能會干擾現有技術。
在 Google 將功率水平降低到美國監管機構的要求後,兩大巨頭在 9 月份達成了協議。
據路透社搶先報道的免責聲明指出,Soli 項目承諾「將最小化造成有害干擾的可能性」,並指出該項目是為了公共利益。
拖了幾個月後,在 12 月 31 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通過了 Google 調整後的 Soli 計劃。
怎麼建造手勢辨識系統?
來自五個用戶分別作出的四個手勢的傳感器數據
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是發射一束雷達光束,這樣就可以在三維空間中跟蹤手的運動。
當然,這也需要特殊設計的雷達傳感器,因為他的準確度必須要求可以追蹤亞毫米精准度的高速運動。
有了雷達信號之後,通過對手指運動的捕捉,分析反射信號在時間上的動態變化,識別成一系列通用的交互手勢,方便控制各種可穿戴和微型設備。
雖然這些動作都不經過實體操作,但是因為是多個手指之間的相互動作,從而可以給用戶很好的觸覺感應和物理反饋。因為人類有精准的小肌肉運動技能(fine motor skills),它可以讓這些虛擬工具通過我們手勢運動實現很高的流暢性和精准度。
手勢辨識系統具備龐大技術潛力,但市場是否有相應需求?
專家告訴《每日電訊報》,手勢指令技術可以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得到訓練,這樣智慧設備就能夠識別出一個人的手勢並執行指令。
拉夫堡大學高級 VR 研究主任 Roy Kalawsky 表示,手勢指令對於那些無法使用電腦鍵盤或智慧型手機的人們來說將是一個「福音」,這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科技技術。
他說:「訓練一個系統將一些手勢轉換成對電腦系統有意義的命令是可行的。這打開了將更多技術集成在一起的大門。」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電腦視覺和學習實驗室的負責人 Tae-Kyun Kim 博士說,這項技術代表著「巨大的技術突破潛力,我們可以把這項技術應用到任何機器和機器人身上,這樣在遠程或虛擬環境中我們就可以像使用自己的手一樣靈巧方便。」
除了 Google,蘋果和微軟也一直致力於相關技術的研發。微軟從 2014 年起就開始積累可穿戴手勢識別技術。例如在 2015 年,微軟曾申請了一項智慧戒指相關的專利,其內置深度傳感器,能感應到手指的動作,可以與智慧手錶搭配使用,通過手勢操控的方式來向智慧手錶傳達指令。
而 Google 本身已在手勢識別傳感技術上積累多年,將其應用在 Android Wear 上也不會是一件很難的事。其根本還是在於消費者的需求,對於智慧手錶、手環、戒指一類的可穿戴產品來說,是否真的對手勢識別這一技術有足夠的需求。
(本文經合作夥伴 大數據文摘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隔空控物?谷歌这款“掌上雷达”让你用手势控制手机〉。)
你可能感興趣
有神快拜!網友把「台灣共識」翻成程式語言,理組不用再被文字遊戲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