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當道的 3 個原因:掌握特定知識,就能在業界趴趴走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本書】在過去,如果企業要取得特定的技術服務(例如行銷文案、設計),需要雇用有相關技術的員工;然而隨著網路的普及與平台成本的降低,企業未必要雇用這種員工,在平台上找擁有相關技術的人合作即可,這可以降低成本,也增加人事上的彈性。對勞方來說,科技降低合作的門檻,因此未必要當受雇者,愈來愈多人選擇當自由工作者,掌握自身的工作節奏與生活。

自由工作的未來》的作者瑪莉安‧麥加蒙是 M 平方顧問公司(M Squared Consulting)的創辦人與執行長,她將透過本書,帶領我們了解零工經濟。下文說明為何自由工作會成為當今趨勢。(責任編輯:郭家宏)

職場流動性愈來愈高的現象,背後有許多原因。 1980 年代與 1990 年代的企業裁員與出走潮,戳破替公司付出就會有幸福人生的神話。 2001 年震驚世界的安隆(Enron)破產案,讓無數員工的退休金化為烏有,進一步加深雇主不一定可靠的印象。(安隆是在美國德州的能源公司,因為作假帳而宣告破產。而許多員工將退休金投資在公司股票上,也化為烏有。)長期保障是過去的事了,而長期保障又是人們會忠於工作的關鍵因素,忠誠度因而下降。

能夠掌控自身命運,是選擇當獨立工作者的關鍵原因

這個模式一直持續。最近一份針對獨立工作者的心態調查發現,金融海嘯在 2008 年至 2010 年間摧毀 870 萬份工作, 37 歲至 51 歲的 X 世代受害最深,許多人因此成為獨立工作者。就業平台 MBO 夥伴公司的獨立工作者年度調查顯示,在這個群組的獨立工作者中, 47% 感覺先前的雇主不明白他們的價值,因此決定成為獨立工作者。

就這樣,許多流離失所的專業人士不再努力爬上企業階梯,改為掌控自己的人生,展開獨立顧問事業生涯。這樣就不會因為失去一個客人,就失去所有的收入。同理,未來扮演的角色與潛在收入,將不再受制於遙遠總公司裡某個人的決定。獨立有風險,但也會帶來回報,例如可以獲得安全感。有的人覺得這聽起來違反直覺,然而能夠掌控自身的命運,的確是多數人成為獨立工作者的關鍵原因。

科技降低門檻,掌握特定知識就有遊走業界的能力

科技也是獨立顧問出現爆炸性成長的原因。從前成為某個雇主的員工後,得花幾個月的時間學習內部制度、高度替公司量身打造的專案,還有隨之而來的企業流程,了解「我們這裡的做事方法」是很重要的事。對員工來說,在組織裡學習到非正式與正式的公司制度知識,是能在組織內升遷的寶貴技能。對於需要讓員工精通內部複雜程序與體系的組織來講,熟悉制度的員工因此成為資產。

然而,在過去十年,愈來愈多企業把營運移到雲端,利用熱門平台將辦公室的基礎設施標準化,例如電子郵件通訊就靠 Gmail ,顧客關係管理就靠 Salesforce 。不同公司可能會有較為複雜、量身打造的特殊用途系統,然而「我們這裡的做事方法」不再那麼神祕。新人學會 Salesforce 後,擁有那個平台的知識讓雇主對他們更感興趣,新人因此也具備更多遊走業界的能力,有更多可以選擇的墊腳石,看是要繼續在公司裡努力往上爬,還是要當顧問,成為自由工作者。

同樣的, Upwork 與 Hourly Nerd(最近更名為 Catalant)等人才媒合平台亦推動自由工作者的浪潮。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在《推出你的影響力》(Nudge)中指出,人們比較會選擇「感覺上容易」的選項。 30 年前,如果你決定打造獨立顧問職業生涯,你不但得對自己的專長極度有自信,還得有能力推銷自己。現在,愈來愈多的數位媒合平台出現,讓你輕鬆就能做出相同決定。除非是要求高階專業能力的領域,不然申請加入人才媒合網絡很簡單,通常只需要 LinkedIn 的檔案。這麼容易就能加入,「推」了工作人士一把,有的人因此考慮成為自由工作者,使得方程式中加入「供給方」的腳步加速。

數位平台消除服務使用者對自由工作者的信任障礙

在美國,人人可加入「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ACA),這是另一個把民眾「推」向自由業的因素。我在 2001 年寫下第一本書時,無法加入健保向來是部分人士不得不拋下獨立生活、又回去當員工的原因。商業人才集團(Business Talent Group)執行長裘蒂.米勒(Jody Miller)認為:「平價醫療法案」促成今日獨立工作者的趨勢持續成長(不過這項法案近期可能出現變數,第 10 章會討論市場因此受到的影響。)

此外,使用者不確定能否信任自由工作者的專業長才,這時數位人才平台可以協助消弭這個障礙。阿魯.薩丹拉徹(Arun Sundararajan)最近出版的《共享經濟》(The Sharing Economy: The End of Employment and the Rise of Crowd Based Capitalism)指出,採取新平台技術時,讓信任數位化的重要性。今日的民眾因為使用過 eBay 或 TripAdvisor 等已經問世一段時間的平台,開始靠著網路上的使用心得,信任其他人雇用過的陌生人與陌生公司。如同 Uber 請用戶每次搭車後替司機評分一樣,專業服務的世界也請契約工的客戶,對在平台上取得的服務打分數。對許多使用者來講,評分系統成為篩選供應商/產品的依據,例如亞馬遜用戶只向得分高的賣方買東西。評分系統可以提升信任感,增加需求方使用服務的意願:一樣都沒見過面,雇用顧問 X 比較安全,因為她以前在別人那裡做得不錯。

換句話說,「墊腳石」或許很短,但數量多很多。傳統的工作模式是提供服務給自己擔任員工的公司,這樣的模式依舊最為普遍,大概不會一下子就消失。儘管如此,非典型的工作安排讓工作者享受自行掌控生活、彈性、多元等好處,因此全球的參與人數正在增加。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2016 年的研究甚至發現,歐美有近 8,700 萬人偏好獨立工作的生活形態。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自由工作者的未來》,由 天下文化 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here, CC Licensed)

更多斜槓青年的工作法則

別鬧了,你才不是什麼斜槓青年!
目標不清還一天到晚想當斜槓青年?用「任務」規劃人生不再盲目跟風
新時代必學的生存法則: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擺脫無聊的單一專業職涯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