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亞馬遜推出 Amazon Go 後,世界開始看向無人商店的商機,也將其視為未來前瞻產業轉型的指標之一。無人商機的熱潮也延燒至台灣,各品牌便利商店逐步開發無人商店的實際應用,並在 2018 年開店邀請民眾使用。但無人商機到底有多大?我們從無人商店始祖 Amazon Go 剖析,來揭露無人商店的商業價值成長。
從 Amazon Go 看無人商機,45 億台幣多不多
據外媒報導,最新數據指出,Amazon Go 的商業總值將在 2 年後(2021)達到 45 億美金(約 1,200 億台幣)的高峰。根據 Recode 報導,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分析,無人商店能比普通商店帶來多 50% 的總體收益。
從統計數字可看出,每個 Amazon Go 的消費者入店會帶走 10 美元(約 300 台幣)的商品。以 Amazon Go 一天平均來客數(約 550 人)來計算,除去沒有開店的日子,Amazon Go 一家店年營收預估達 150 萬美元不等(約 4,500 萬台幣)。
透過 Bloomberg 的報導我們能知道,亞馬遜預計將在 2021 年提高 Amazon Go 的實體店面總數,目標為 3,000 家。這透露了 Amazon Go 整體無人商店在 2021 年將為亞馬遜帶入 45 億美金(約 1,350 億台幣)的整體營收。匿名消息指出,亞馬遜計畫在 2019 年於美國 50 個重點地鐵停車點搭建 Amazon Go 無人商店,2021 年擴展至 3,000 家。
無人商店硬體要求高,無法天女散花隨意開
然而,45 億美金的營收路可稱不上是康莊大道。Amazon Go 的搭建過程可非一般便利商店。店內設備大部分是高科技產物,需要大量資金配置。據統計,第一家 Amazon Go 光是硬體設備就耗資 100 萬美金(約 3,000 萬台幣),如果亞馬遜希望擴展至目標數量的無人商店,成本 30 億美金(約 900 億台幣)絕對跑不掉。
然因 Amazon Go 的建設成本高昂,如何配置無人商店就成一大考題。亞馬遜目前將無人商店的駐店地點設在擁擠的大城市中,主要爭奪美國便利商店的客源。Amazon Go 提供比 7-11 還高級的購物體驗:不用排隊、食品更健康、便民服務,激發民眾願意多走幾步到 Amazon Go 買午餐。受到無人商店駐店威脅的不只便利商店,零售業如 Target 也受到影響。
無人商店的出現改變了整個實體零售業的市場規則。就像科技賭徒貝佐斯一樣,灑大錢改變產業遊戲規則,讓同業漸漸玩不下去。依照 Amazon Go 的佈店速度與收益回饋,無人商店在未來 5 年將勢不可擋。
參考資料來源:
- 《Recode》:〈Amazon’s cashierless Go stores could be a $4 billion business by 2021, new research suggests〉
- 《Bloomberg》:〈Amazon Could Spend $3 Billion on ‘Go’ Stores, Analyst Says〉
- 《Bloomberg》:〈Amazon Will Consider Opening Up to 3,000 Cashierless Stores by 2021〉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