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近年重新吸引了諸多外商的目光焦點,光 2018 年,就有包含微軟、Google、高通、臉書等數家世界級指標型企業,宣布加大在台灣的投資力度。
其中,微軟於 2018 年 1 月正式在台灣成立 AI 研發中心,將在 2 年內投資 10 億台幣,並在 5 年內徵集台灣 200 名 AI 人才,是微軟在亞洲重要的 AI 研發基地,同時,也是台灣的外商投資由業務行銷基地、硬體合作,轉向招募台灣軟體人才的重要里程碑。
但微軟台灣 AI 研發中心自成立之後,卻好一陣子沒有消息,令人非常好奇近期進展如何。TechOrange 於 12/18(二) 受邀採訪微軟 AI 研發中心首席研究總監賴尚宏,聊聊微軟 AI 研究團隊在近期的重要發展,以及在微軟的世界佈局中扮演的角色。
技術背景橫跨業界、學界,微軟借調清大教授當研發總監
台灣微軟 AI 研發中心首席研究總監賴尚宏長期專注於電腦視覺的研究,而電腦視覺即為研究如何使機器「看」的科學,只用攝影機和電腦代替人眼對目標進行辨識、跟蹤和測量,並進一步做圖像處理,與現代的生物辨識和人臉辨識應用息息相關。
1995 年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獲取博士學位後,賴尚宏即進入西門子普林斯頓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而後返回台灣清華大學任教,一教就是 19 年,直到 2018 年再次被微軟借調,擔任微軟 AI 研發中心的首席研究總監。
橫跨業界、學界經驗,賴尚宏是台灣少數具備這樣背景的外商高管,說起話來還是帶有一絲學者的靦腆。聊到在業界和學界的主要區別,他笑說「在學界當然還是比較自由些,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在業界的好處則是目標非常明確,可以帶著團隊專注的朝目標奮鬥。」
微軟 AI 研究中心目前主要分成幾個大部門,負責 Bing(微軟旗下的搜尋引擎)搜尋、廣告優化研究的團隊;製造業、零售業等 AI 垂直整合工具的研究團隊;負責 OCR(文字語意辨識)的研究團隊;Cyber Security 的研究團隊;以及賴尚宏領軍的電腦視覺研究團隊。
「目前電腦視覺團隊主要負責的就是 Windows Hello 的優化研究」賴尚宏表示。
寄託「密碼革命」夢想的 Windows Hello
Windows Hello 是微軟於 2015 年 3 月發布的服務,用於取代使用數字密碼登錄的傳統模式,目前全世界有 70% 的 Windows 10 使用者都啟用了 Windows Hello 功能。簡單解釋 Windows Hello 的運作模式,基本上就是透過生物辨識當作密碼,利用虹膜、指紋、臉部辨識等方式,替換掉傳統風險更高的數字密碼。
「我個人認為,Windows Hello 的優勢在於方便性和安全性」賴尚宏說「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家記不住每個網站的密碼,只要用 Windows Hello 就可以登入所有的渠道,一方面用生物辨識的特徵就在人的身上,可以降低被盜用的可能性」。
只要電腦有更新 Windows 10,都可以試著開啟 Windows Hello ,感受可以大方忘掉密碼的新體驗。
Windows Hello 的開發難處:隨時隨地流暢、準確的生物辨識
2017 年 12 月 Windows Hello 曾經被德國安全公司 SYSS 員工質疑用彩色照片就能騙過驗證,引發群眾對於 Windows Hello 安全性的質疑,賴尚宏表示他曾經問過西雅圖的工程師細節,微軟其實已經先行發現這個漏洞並完成修正,但 SYSS 的員工並沒有將 Windows 10 更新到最新版本,因此才會有這個情形發生。
那麼,Windows Hello 近期的優化目標專注在哪些部分?賴尚宏表示,目前 Windows Hello 在開發上遇到的難處辨識要在不同的角度、光源、表情變化、臉部飾品(例如眼鏡)等狀態下,都能達成良好的辨識結果和流暢度,這是台灣團隊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台灣團隊在 Windows Hello 的優化和改善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賴尚宏充滿信心的說。和過往在台灣技術支援團隊通常只負責在地化和客服的做法不同,微軟 AI 研發中心負責的即是 Windows Hello 這個產品本身的優化,「我們時常和微軟西雅圖總公司進行線上會議,討論優化方向」。
賴尚宏認為台灣電腦視覺研究團隊在 Windows Hello 和總公司扮演的是平起平坐的「共同工作」,而非單單聽命於總公司的指示,「我們可以提出改善建議,並與總公司同事共同找出更好的辦法,我認為這對台灣團隊而言是很重要的意義,這代表台灣的產品開發、改善能力得到很高的認可」。
目前,台灣協助優化的 Windows Hello,辨識錯誤的機率已經降低到十萬分之一,這個機率指的是不同的人透過 Windows Hello 通過辨識的成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且能在 2 秒內就完成辨識。

外資來台投資 AI ,是台灣產業轉型的重要契機
微軟在台成立 AI 研發中心,不單是一筆 10 億元的投資和 200 個工作機會,賴尚宏認為,近年外商大舉在台灣投資 AI,是台灣重要的產業轉型機會。
「台灣過去強的就是硬體,所以我們習慣把人才塞進硬體公司,資工系的人才,卻得想辦法擠進台積電、聯發科」賴尚宏收起了剛剛的靦腆,正經的說:「根本原因就是沒有一家規模夠大、報酬夠高的軟體公司讓他們去。」
翻開 104 人力銀行 2018 年的報告,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台灣超過 65% 的 AI 職缺,都來自台灣產業最核心的電子製造業,諸如半導體和消費性電子製造業、IC 設計業,但純軟體的資訊業卻偏少,這其實並非台灣的軟體人才能力問題,而是大環境問題。
「台灣的軟體人才在世界絕對是不差的。」賴尚宏認為這有賴於台灣的數學基礎教育強,因此台灣的人才擁有比世界平均相對更高的水平,但台灣喊了好幾年的軟體轉型,卻始終脫不出硬體思維,致使我們縱然有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軟體人才,卻毫無用武之處,顯見台灣高喊的軟體轉型,在近年的成果是失敗的。
「在我看來,這幾年外資都來投資台灣的軟體研究,就是轉型最好的時機」賴尚宏表示「尤其像微軟這類以軟體為核心的公司投資台灣,更是最好的結果。」
台灣應該如何面對 AI 人才缺口?實作是最重要關鍵
近三年台灣的 AI 人才缺口已翻了三倍,在 2018 年達到超過 6000 個 AI 相關職缺,台灣應該如何佈局長期的人才培育戰略,才能補足這些新產生的缺口?
賴尚宏認為 AI 人才培育最重要的無非三件事:「數學、實作、資料處理能力」,而培育這些能力靠的就是校園的實作和長期的環境養成,「台灣近年的軟體學習環境比起過去有所改善,AI 最大的門檻就是硬體運算能力,但國網中心日前也開放了足夠的運算資源供教育使用,線上平台的興起也讓 AI 的學習方式更為多元。」教育條件滿足後,剩下的就只是要給好的人才合適的出路,「而這塊就可以由外資投資補上,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賴尚宏笑說。
–
微軟 AI 研發中心,台灣轉型契機
微軟來台廣徵 AI 人才,美國總部主管親自挑選,大家準備好了嗎?
錄取率僅 2% 的微軟加速器來台灣了!投資新創不求股權、還幫你牽線全球 500 強企業
微軟推出 Azure 視覺 AI 開發套件,與華晶科聯手打造跨領域的「物聯網之眼」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