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社群媒體的時代,個別消費者的聲量逐漸超越企業,所以行銷有互動化、社群化的趨勢,企業除了透過傳統的行銷方式,直接與消費者溝通,也更加重視社群經營,讓消費者與潛在客群互動,藉由口碑行銷的方式,讓更多人接觸產品,對產品產生好感,並出現消費行為。而要讓消費者願意為產品發聲,需要先給他好的體驗,因此「動詞經濟」更顯重要。(責任編輯:郭家宏)
隨著社群媒體越來越發達,近年商業市場也面臨極大的轉變,過去的行銷手法更是不再適用於今日的環境。日本行銷大師藤村正宏在《創造價值的技術》提到,現今的行銷手法,已經不再是強調產品品質的「名詞經濟」或「形容詞經濟」了,反而必須具備「動詞經濟」的觀點,著重在讓消費者獲得「體驗」。在這個前提下,行銷已不再由企業主導,單方面傳遞訊息,反而顧客主導的個人口碑擴散,影響力更高。
在過去物資不足的年代,只要商品夠好,不做任何行銷也能賣。又例如在汽車屬於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的時代,只要是汽車,再貴都有人買。在那個年代,市場的動力來自於新商品和新服務的推出,也就是以商品為主的「名詞經濟」。
接著,當物資普及、人們不再滿足於富裕的物質生活時,企業於是開始為商品添加「附加價值」,行銷因此變得重要。商品多了所謂設計的附加價值,多了多功能的附加價值,多了堅持講究的附加價值,多了服務的附加價值等。
「優美的○○」、「富設計感的○○」、「堅持原料的○○」、「為您設想的○○」—這就是以附加價值為主的「形容詞經濟」。這樣的時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高級進口品牌的消費等,正是形容詞經濟所帶來的現象。
如今已是體驗行銷的世界
無論是名詞或形容詞,重點都是「東西」。不過接下來,消費者的要求變得更多了。買東西不再是以商品的規格或功能、附加價值等為考量,他們重視的是商品可以為自己提供什麼樣的體驗。例如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完美生活?可以如何放鬆? 或者可以為自己解決什麼問題等。
東西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體驗。這裡的體驗是個動詞,換言之,現在的市場趨勢,已經變成了「動詞經濟」。
店家除了提供商品販售,還必須販賣體驗,讓顧客能夠在店裡獲得喜悅或感到放鬆等。不是賣漂亮時髦的時尚,而是必須透過時尚來販賣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不是賣方便好看的車子,重要的是這台車子能帶來的幸福生活。公司簡介的傳單不能只是好看,而是必須讓這份簡介成為提升公司銷售能力的有利工具。
現在的世界已經變成一個不賣「商品」、賣「體驗」的體驗行銷的世界了。
個人的影響力逐漸勝過企業
在這個體驗行銷的世界,社群媒體的發達也催生出另一種全新的消費型態。如今的消費者可以透過臉書或推特、LINE 等各種媒介發表和交換訊息,或是針對商品的使用經驗進行評價。這些全是過去幾年前不曾存在的資訊管道。
在過去,所有資訊來源只能仰賴大眾傳播媒體。但現代的資訊管道非常多。朋友、熟人、值得信賴的部落客等,許多個人都透過社群媒體來傳遞訊息。
也就是說,大家對於企業單方面的訊息已不再信任,反而是根據值得信賴的熟人所提供的訊息來判斷。
趨勢專家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曾說過:「在二十一世紀,個人的力量將勝過國家和企業。」事實上,這個時代已經來臨。現在已經是個「人人成為媒體的時代」了。
在這個時代,過去不受重視的個人訊息,如今偶爾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媒體生態漸漸從擁有龐大力量的大眾媒體,轉變成個人媒體。而且這股趨勢正急速發展,今後將會變成個人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時代。
在這種「動詞經濟」的環境下,企業因此也被迫必須從根本改變對行銷手法的思考方式。

圖片來源:書傳媒、如果出版
從企業主導到顧客至上的行銷轉變
無論是從好的角度或壞的角度來說,「行銷」這個詞都帶有某種不可靠的感覺。一種藉由操控一般人行為和心理來達到買賣目的的「不可靠感」。
什麼宣傳口號可以引人注目?什麼活動可以吸引顧客?什麼廣告印象可以營造出品牌的地位? 這些所有一切,全都是由企業主導的行銷手法。
所謂行銷,就是根據某種目的,以消費者為對象, 由企業主導進行以達到目的的行為。
不過現在,社群媒體使得企業與顧客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容易,連帶地也深深影響了許多人的想法和行動。消費者漸漸成了市場溝通的主導者。因此我認為,以消費者角度出發的行銷手法,將是今後行銷思考的重點。
(本文經 書傳媒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數位時代行銷必備觀點:「動詞經濟」三要素,你缺了哪一樣?〉 。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更多數位行銷消息
數位行銷戰場轉移!FB 使用率 3 年下跌 20 %,品牌經營策略大風吹
Google 看台灣中小企業生態:做好數位行銷,台灣會多 2270 億出口銷售額!
網紅呱吉要去督市長了!只花 120 萬競選,堪稱網路行銷最強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