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你養了一頭牛」這樣的產業未來可能越來越少。據外媒報導,近期以色列新創 Aleph Farms 推出了首款「人造牛排」,只要三週就能生成,但薄薄一片就要價 50 美元(約 1500 元新台幣),不過對環境更友善,也能減少畜牧中產生的污染。而為了讓人造牛排的問世更有話題,公司還請來名廚 Amir Ilan 烹飪,而口味怎麼樣呢?據說跟真實的牛排有七成相似。
人造肉跟我們現在吃的素肉有什麼差?
說到人造肉,像是素肉、火腿等大家一定不陌生,這類從豆、小麥等植物中提取蛋白質再加工製成,模擬肉的口感,但實際上吃過的人都知道,距離真正的咬勁跟香氣,素肉似乎還相差一截。
不過這次新出的人造肉,則是提取動物的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從細胞樣本到端上桌,過程只需要三週,也因為是從動物的身上提取部分細胞製成,口感與真實的肉非常相近。
其實這樣的技術早在 2013 年就有實驗性的漢堡問世,不過當時成本高達三十萬多美元,此後才有如雨後春筍般的企業、科學家投入發展,致力於降低研發成本。
未來甚至不用再從動物身上提取細胞就製成肉品,這樣的過程沒有涉及到動物,所以不像先前的「基因寶寶」一事一樣充滿爭議,除了商機可期,這項技術對環境更友善、減少對動物傷害,或許過不久也不必再對動物施打生長激素。
無肉不歡,但人造肉大家接受意願如何?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人每年消費的肉品數量,10 年前只有 74.4 公斤,2016 年時成長到 78.1 公斤,畜牧業中衍生出來的動物排泄物,更是台灣一大污染源。
一家研究人造雞蛋的美國食品公司漢普頓溪(Hampton Creek Foods)創辦人表示到 2050 年全球肉類需求會增長 100%,想必到時需要更大的土地養殖大豆跟玉米,長期下來溫室氣體的排放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據《華爾街日報》調查 2,100 名美國人,並為了確保調查中的偏見,故意不用「養殖肉」、「實驗室生長的肉」特定術語,而是描述此食材味道跟外觀看起來就像真的肉一樣,但僅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到超市會選用這樣的肉。
據研究機構調查,未來的該人造肉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64 億美元(約 1.9 兆新台幣)。像是 2014 年「人造蛋」的研發計劃一出時,就吸引了不少知名投資人,像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及香港首富、長江集團創辦人李嘉誠也加入其中,統計投資的金額超過2300 萬美元(約 7 億新台幣)。
__
參考資料:
- 《ETToday 》:〈「人造蛋」健康又便宜 李嘉誠比爾蓋茲砸7億投資〉
- 《The Washington Post》:〈Burgers grown in a lab are heading to your plate. Will you bite?〉
- 《聯合報》:〈實驗室首創「養出來的牛排」 過程只需三週要價1500元〉
- 《民視》:〈全球第一個人造牛排出爐!質地、紋路、味道幾可亂真〉
- 《TVBS》:〈就愛吃肉! NGO:國人吃肉高出建議量3倍〉
延伸閱讀
【人造肉五年內進攻市場】比起動物肉化學加工抗生素、生長激素,到底誰比較「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