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學校該如何培育人才?資管系校友:「具備科技+人文的複合思考模式」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 AI 時代, AI 在勞力市場的定位、與勞工之間合作模式是關鍵議題,而這超越了傳統科系定義的範疇。

本文作者大學主修資管,在一場資管系的課程委員會議上,討論如何從教育層面去回應 AI 帶來的資訊管理與企業管理變遷,與這樣的變遷如何回應產業實務應用。針對台灣目前的產業調適,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方向。(責任編輯:郭家宏)

作者: Jeremy Su

我們可以把 AI 的影響,粗略地分成兩個部分來:「人」與「非人」。

追求「非人」的成長發展時,往往忽略那些被機器取代的「人」們

「非人」的部分:包含技術的發展、應用、各種的資訊流、金流與物流等等,包含現在很熱門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都可以歸類在此。過去整個社會對於這方面的訓練與要求都相當紮實,相對應的學科選擇也非常豐富。許多就讀資訊科技但畢業後沒有待在資訊產業工作的同學,也都受惠於學過「程式邏輯」所帶來的好處。好比說:有些人從事人資相關的工作,他透過用程式邏輯的方式來思考人資相關的議題的時候,大幅地提升辦事的效率。這些東西沒辦法量化,但對於整體企業的產出是有正向幫助的。

但在追求「非人」的成長發展時,我們往往忽略了那些被機器取代的「人」們。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狀態等等,衍生出的問題族繁不及備載。好比說設計出來的程式無法確切地解決使用者的需求,雖然每個功能都有符合使用者所提出來的要求,但整體的使用體驗卻不佳。有可能是因為在設計的時候,沒有符合人們的操作邏輯;又或者是在引導人們使用程式的時候,沒有確實地讓人們接受到你的指引。

舉例來說:使用者的操作邏輯認為執行完 A 功能就可以執行 B 功能,但程式設計者要求使用者在執行完 A 功能後,要先執行 C 功能這個支線任務,才能執行 B 功能。也就是使用邏輯從 A -> B 變成 A -> C -> B,違反了使用者的操作直覺。若沒有適當的指引,這樣的程式最終會被打入冷宮。這些也都是導致最終失敗的可能原因,卻也是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

反問自己:我們的格局該訂在哪?

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對於程式邏輯的訓練相當紮實,但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過去的訓練中比較缺乏心理學或是相關的人文類課程,比較沒有像會計、經濟、統計和程式設計那樣純粹的原理原則。而心理學有很多很有趣的部分,比方說: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推敲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這些生活中也能實作的理論,實際應用這些理論都可以協助我們理解對方所處的狀態,並針對該狀態用適當的方式讓溝通順利完成。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我們該反問自己:「我們要開發/建構一個平台,還是只要在一個已經存在的平台上做應用?」甚至更近一步的討論,我們的格局該訂在哪?因為「格局會決定結局。」我們短期內無法創造一個像蘋果一樣,站在科技與人文交叉口的公司。但是我們在訓練人才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先具備「科技 x 人文」的複合思考方式。至少未來他們在面對他人的需求、或是自己投入某個非科技產業的時候,能讓資訊知識在不同領域中傳遞、演繹,進而解決問題。假以時日,我們也許會有一些收穫。

讓自己具備一種核心能力,並培養跨界能力

希望未來的除了發展資訊科技之餘,現代人也能多接觸一些心理學或者是其他社會人文相關的面向,讓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能有一個不同的切入面向。

那麼,當代人如何在 AI 管理的氛圍底下定位自身?我認為:在這個任何產業都要與科技結合的氛圍底下,我們對於人才的想像也該不同於以往。資訊人員不一定只能做跟資訊有關的事,同樣地,管理人員也不見得只能對過去的管理規範言聽計從。跨界是資管人最重要的能力,你可以是一個理解很多管理知識的程式人,你也可以是一個具備程式邏輯思考的管理人。讓自己具備一種核心能力,不論是管理知識或是其他重要能力。並在人文方面培養保持對外溝通的可能性,這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與定位。你可以是一個具備資訊邏輯思考能力的行銷人員;也可以是一個具備資訊邏輯思考能力的醫生,更可以是一個具備人文思考能力的程式人員。也正因為資訊科技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人的角色可以變化萬千,但核心價值是不變的。

(本文經原作者  Jeremy Su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更多 AI 發展要領

AI 巨頭吳恩達發布《AI 轉型指南》:五大步驟教 CEO 如何從零開始 AI 計畫!

培養 AI 工程師的達摩院!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如何幫助工程師跨越技術升級門檻

AI 導入起手式!企業該具備的原則與策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