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創業叫「狼性」不夠!車輛共享 Lyft 無法超越 Uber 的致命弱點在野心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Lyft 和 Uber 是全球兩大知名共享平台,兩個也於近日雙雙申請 IPO 上市。你可能聽過 Uber 的種種成功故事,但 Lyft 對你來說就相對模糊。他的市場定位在哪?跟 Uber 的差別在哪?Uber 傳出的醜聞這麼多,為什麼競爭對手 Lyft 卻沒有順勢而起?

今天跟大家談一下共享平台的永遠老二 Lyft 的創業故事,還有無法超越 Uber 的致命弱點。(責任編輯:陳伯安)

上周,美國共享叫車的兩大公司 Uber Lyft 雙雙提交 IPO 申請,眼看要手拉手一起上市的節奏。

在人們回顧兩家的運營情況時發現,Lyft 似乎擁有更良好的財務狀況,一些投資分析師認為,儘管同時申請,但 Lyft 依然有可能率先獲得批准。而就在這周,應用數據分析尚 Sensor Tower 的最新報告更是表示,Lyft 的首次下載數正趕上 Uber,差距縮小到一百萬以內。

於是,不少媒體和分析人士紛紛表態,認為 Lyft 有機會趕超 Uber

但在硅星人(本文作者)看來,這一切都是幻覺。

光估值就有 8 倍差,Lyft 哪來實力取代 Uber

此次提交 IPO,其實是 Lyft 「率先提交」,但就在消息發佈之後,Uber 也馬上高調證實自己也已經提交了申請。兩者雖然都沒有公開此次公開募股的具體融資計劃,但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根據最後一輪的融資情況計算,Uber 的估值已經達到 1200 億美元(約 3.6 兆台幣),而 Lyft 只是它的零頭,只有 150 多億美元(約 4,500 億台幣)。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另外,只要你回頭看看這兩家「相愛相殺」的歷史,就能明白,無論從 Lyft 的公司文化、過往與 Uber 競爭中展示出來的執行力,還是創始人的性格,Lyft 都不可能「取代」 Uber

不過,更重要的是,這種相愛相殺更像是外界在強行「組 CP」,在外界眼中,Lyft 一直是活在 Uber 陰影里的小弟,但事實上,Lyft 有自己的追求。

臉書上一見如故,創業一拍即合

如果不去拿 Uber 比較,單純看 Lyft 自己,它絕對算得上一個成功的創業故事。 而且故事從一開始就很「浪漫」。

Lyft 由原本互不相識的洛葛林根・葛林(Logan Green)和約翰・席莫(John Zimmer)共同創辦,《財富》雜誌的一篇報道形容兩人在不認識的時候「活在平行宇宙」:

葛林生長在洛杉磯,擁堵的交通讓他思考如何能更好利用駕駛資源,席莫出生在紐約,在康奈爾大學的課堂上思考如何讓城市交通更高效。

大學畢業後,席莫有一天偶然在他和葛林的一個共同好友的 Facebook 上看到葛林發的一個帖子,帖子里葛林宣佈自己正在搭建一個網站。網站名叫做「Zimride」。

席莫心裡一驚,這名字聽起來就是以他命名的啊。「他怎麼想出這個名字的?」

其實,「zim」和席莫一點關係都沒有,它取自津巴布韋的簡稱,葛林在津巴布韋看到那裡的人們共享小巴,受到啓發,決定創業做一個共享出行的項目。席莫和葛林最終取得了聯繫,並且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創業。

2012 年,兩人在 Zimride 的基礎上開發出 Lyft,當時,網約車市場剛剛興起,Uber 已經成立 年,但尚未完全一家獨大。Lyft 進入市場後增長迅速,並快速受到資本關注。2013年,矽谷知名的 VC a16z 決定領投總額 千萬美元(約 18 億台幣)的投資。負責項目的投資人 Scott Weiss 特地撰寫文章誇贊 Lyft

Lyft 司機就好像是你的一個會開車的朋友」。

Lyft 從未想變成 Uber,差異化發展讓共享更有「人」味

葛林和席莫從一開始就沒想變成另一個 Uber Uber 搶市場。他們希望 Lyft 能更加差異化,而選擇的路徑就是讓 Lyft 更有人情味。

Lyft 主打社交牌,在最開始,Lyft 要求司機和乘客都必須通過 Facebook 連接,借此來建立信任和保障安全。Lyft 還要求所有的服務車輛在保險槓處貼上可愛的粉紅色鬍子裝飾。是的,就跟中國的婚車一樣。

「當你坐進車里,請做到前排,司機會和你擊拳打招呼。你會得到一個充電器,甚至可以做這輛車的DJ,有時候司機還會送上一些點心零食。」

Lyft 讓我對人類重拾信心。」一名 Lyft 早期司機曾經這樣說。

葛林和席莫想把 Lyft 打造成一個社區。「這裡你可以結交真實的朋友,同時還能省錢」。這與一開始從提供高檔黑色轎車的 Uber 完全不同。而 Lyft 的做法也最終影響 Uber,後者開始開放給所有車主。

缺乏狼性、沒啥野心,Lyft 的「溫柔婉約」阻礙了前進之路

這種「文藝」的特質一直延續至今,大部分體驗過 Uber Lyft 的乘客都對硅星人表示,他們更喜歡 Lyft 的搭乘體驗。

即便市場份額一直遠遠落後 UberLyft 的用戶忠誠和用戶體驗一直高於 Uber。根據投資機構 Raymond James 的最新調查,Uber 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達到 60%,而 Lyft 只有 23%。但是,1/3 的用戶認為 Lyft 是用戶友好的品牌,而只有1/4 的用戶選擇 Uber

Lyft 在用戶中有極高的口碑,這與醜聞不斷的 Uber 形成鮮明對比。但儘管如此,Lyft 卻從來沒能在業務份額等核心數據上趕超 Uber「問題」就出在 Lyft 理想化的運營風格,這讓 Lyft 看起來慢吞吞的。

由於從一開始就執著於建立人與人間的美好聯繫,席莫在 Lyft 上線初期曾制定了嚴格的司機審核政策,嚴格到現在看來有些好笑:他要求每一名 Lyft 平台上註冊的司機,都需要來 Lyft 總部進行面試,由他親自確定對方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

在職場交流網站 Glassdoor 上,有 Lyft 員工就形容,兩位創始人從來沒有把重點放到業務增長上。他們極度在意用戶體驗。

這樣的思路讓 Lyft 在業務擴張上變得緩慢,迅速被 Uber 甩下。無論是融資額還是市場份額,Uber 都遙遙領先。

Lyft 這種「用愛發電」的做法也延續到公司文化上。在 Glassdoor 網站上,Lyft 的整體評價極高,多數人提到公司文化時會形容它「包容友善」。

「你會感覺你在得到所有同事的支持」。一名員工如此說到。不過,缺點也十分明顯而一致:「但公司沒有什麼野心」。

這用中國互聯網的話說就是,缺少「狼性」。這讓它沒法在競爭中佔的任何便宜。

Lyft 如果是人,大家大概會叫他「憨人」

Lyft 公司的歷史就是錯過各種機遇的歷史」一名員工這樣形容。

2017 年, Uber 全方位跌入谷底。前員工跳出來揭露 Uber 內部嚴重的職場性騷擾,大力佈局的自動駕駛技術遭到來自 Waymo 的起訴,創始人卡蘭尼克更是黯然下台,社交媒體上一度掀起「刪除 Uber」的運動。但即便如此,Lyft 也沒有抓住這最好的機會完成超越。

The Information 關於為何 Lyft 沒有抓住機會的一篇報道里,Lyft 儼然一副傻白甜的形象。報道稱,Uber 內部設計了很多工具來監測 Lyft 的表現,而 Lyft 的高管對此卻不屑一顧,公司幾乎只能靠員工人工收集對手的數據。

Lyft 對商戰總是少一根筋。當年,Lyft 在內部率先完成了更廉價的拼車服務 Lyft Line 的開發,但在正式發佈會前,他們向媒體率先舉行了通氣會(中國用語,為了報告情況、通知消息而召開的發布會,Briefing)。結果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 Uber 那裡,卡蘭尼克很快就搶先發佈了如今廣受歡迎的 Uber pool 產品。

另外, Uber 的負面輿論最高峰時,Lyft 也沒有及時制定出搶奪用戶的方案,當時的 Lyft 依然在維持著高補貼的推廣政策,這的確幫助他們在吸引乘客上更進一步,但是同時在事實上導致了他們的乘客和司機比例失調。而堅持要維護一種年輕形象的 Lyft,拒絕通過放寬審核(比如允許車齡更久的車在平台登記等)來吸引更多車主。最終,Lyft Uber 的危機中獲得的增長,並沒有真正積累下來,而只是成了短暫的繁華。

其實,Lyft 這種在打硬仗上的「無能」,已經讓很多人習慣。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不應該討論 Lyft 為何沒有借機幹掉 Uber,因為事實上是 Uber 的危機「救了」Lyft —— 如果當時 Uber 繼續順風順水,Lyft 可能早已經被吞掉了。

這倆就像共享平台界的 Facebook 跟 Twitter

最終 Lyft 活了下來,而且沒有失去自己的特色,這很難能可貴。如今與 Uber 一起 IPO,被外界認為是兩者競爭進入下一個階段,但其實,兩個同樣做著「共享出行」生意的公司,早已經不在一條賽道上了。

作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獨角獸公司,Uber 不再局限在共享出行這個生意上,它在全世界運營,它上線送餐服務、嘗試收購共享單車、滑板車等公司,並且大力投資無人駕駛技術。

按照 Uber 的說法,它是一個「平台」,意味著你可以往上面不斷的加東西,而且 Uber 高額的融資也需要他講出更多的故事。

反觀 Lyft,它還是一直堅持做一個「建立更好的交通體驗,從而實現更環保的出行」的公司。這幾年它也投資了自動駕駛,但更多是與擁有資金和技術的第三方合作,比如與通用、福特等合作,讓對方的自動駕駛車輛可以在 Lyft 的網路里提供服務。

如今的 Uber Lyft,就好像當初的 Facebook Twitter,曾經人們也以為兩者是直接的對手,但現在 Facebook 早已不只是一個社交網絡,但 Twitter 的重心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最終人們也會發現拿 Lyft Uber 比較是無意義的。當然,你可以說 Uber 更流行,比 Lyft 更值錢,但你也一樣不能否認,Lyft 也在改變著世界。

所以,各位讀者,在 Uber Lyft 之間,你們更喜歡哪一個呢?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Lyft:与“狼”共舞〉,首圖來源:Lyft’s Twitter。)

共享平台的種種

交通部「新 Uber 條款」規定車程高於一小時才可叫車,強迫只能搭小黃才是強人所難!

特斯拉推「自駕車共乘」超越 Uber、Lyft,馬斯克:將掀起新的製造業革命!

中國超火「共享廚房」:餐廳駐店包位置、營運、行銷職,這營運模式怎麼賺錢?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