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走到鬧區商家賣的不只有衣服球鞋,現在還多了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近 5 年急速發展,在網購生活欄位挺火的一個項目。不過,市民普遍對智慧家居還是挺陌生的,心想我有個大同電鍋,為什麼需要一個小米電飯煲?我真的要為了「智慧」這兩個字多花那 2,000 塊嗎?

洪華、董軍寫《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從米家電子鍋的發展歷程切入,來回辯述:當今的智慧家居是不是個偽命題?(責任編輯:陳伯安)

智慧家居的概念在中國炒作多年,進入這兩年,我們發現,到目前為止,智慧家居還是個偽命題。那麼,智慧家居時代到底能否到來?

米家電子鍋構思初期想法有潛力,但傳統家電企業卻不領情

楊華(純米科技 CEO,米家電子鍋創辦人)於十年前創業,當時他曾給蘋果做過 MiFi(可攜式寬頻無線裝置),例如用手機控制燈、控制窗簾等,屬於智慧家居範疇。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國內智慧家居市場的巨大潛力,於是幾年前帶著團隊開始開發一款名為「菜煲」的產品。

通訊技術專業出身,曾任職於摩托羅拉公司,又跟著蘋果公司探索智慧家居領域一段時間,楊華腦子裡的「菜煲」更像一款 3C 產品,而不是家電。這是一款有「玩性」的電子鍋,可以互動,還能衍生出很多的應用:電子鍋有一個感應器,當有人接近的時候,螢幕會亮起來,閃過幾條小廣告,如果用戶不喜歡可以輕點一下關掉廣告;用戶在手機或是 pad(平板電腦)上可以下載一個 App,不會做的菜可以按照 App 上的提示一步一步完成。完成菜餚後,你可以瞬間把做菜的成果上傳到網路上,接受別人的點讚,當然,也可以看看別人都做了什麼菜,明天也「複製」一份。

這款菜煲的背後是互聯網雲家電系統。系統會知道你做了什麼菜,在跟哪些人互動,你住在什麼區域,你的飲食偏好。

二○一三年,楊華拿著開發出來的菜煲以及整套的互聯網雲家電系統方案,去向美蘇九(家電行業通常將美的、蘇泊爾、九陽簡稱為美蘇九)推銷,告訴它們未來的家電將是什麼樣的前景。然而,花費了不少口舌和時間後,楊華最終無功而返。原因有三:

第一,這些傳統家電企業感覺這個菜煲太前衛了,吃不透、拿不準;

第二,傳統企業利潤空間大,有慣性,害怕改變;

第三,每個企業都想自己做一套完整的系統,而不是嫁接在別人的資訊系統上。

後來,市場上也有一些可以透過手機 WiFi 控制的電子鍋,但沒有「玩性」,只是實現了最初級的手機遙控功能,沒有背後支撐的那個雲管端系統。而楊華面臨的困境在於,自己絞盡腦汁地讓產品有了「玩性」,但就是沒有大型的玩家願意陪他一起玩。

小米找到楊華談合作的時候,楊華的團隊正在考慮「菜煲」轉型的問題。傳統家電企業的合作很難突破,大家都想自己做。蘋果、谷歌這樣的平臺機會越來越大,它們很容易就能連接起所有的終端和應用。而楊華的飯煲恰好卡在中間,沒有傳統家電企業願意跟他合作。如果團隊繼續自己玩,那只能是在一個很小的市場裡。楊華越來越意識到平臺的重要性,與小米的「結合」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與蘋果合作多年,又在「菜煲」上嘗試了很久,楊華悟出一個道理:智慧家居是個偽命題!

無論怎麼談智慧家居,市民陳太太要的不過是一口好用的鍋

楊華認為,因為沒有商業通道能夠直接做成智慧家居。很少有家庭在裝潢的時候就考慮系統性地為自己建立一套智慧家居系統。更切合實際的做法,是將一個又一個的家電實現智慧化,讓一個又一個智慧化的產品逐步走入家庭,透過雲端將它們連接起來,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突然間家裡就實現了智慧化,但是這個前提是雲、管、端的水到渠成。

所以,在與小米合作電子鍋項目之後,楊華將研發重心回歸到一個優秀產品的本身。但在米家電子鍋最終發布的時候,名稱是壓力 IH(間接加熱)電子鍋,並沒有加上「智慧」二字。因為我們知道,智慧是未來,當下只需要給用戶一口好鍋。

米家電子鍋上有一個「大腦」,包括兩個基本軟體:一是作業系統,用來實現控制;二是即時通訊軟體,用來實現交流。而後臺則是強大的小米雲平臺。當我們將更多的優秀產品「賣」到使用者家裡,智慧化自然而然就會來了。

作為小米生態鏈智慧家居總經理,高自光本人是一個極客,喜歡各種智慧產品,曾在小米網上向幾十萬網友直播了他家裡所有的智慧產品,吸引了幾十萬粉絲。在推廣智慧家居的過程中,他發現智慧家居的實現並不容易。現在市場上很多智慧家電都只是增加一個 WiFi 模組,讓硬體可以連接網路,但上網的體驗並不一定好,很多是偽智慧,用戶的聯網率和使用率都不高。

3 個點擊破,為什麼智慧家電是個「偽命題」?

第一,回歸產品本質。無論是空調還是淨化器,智慧不是產品本身最重要的,解決本質問題才是最重要的。現在很多產品核心功能做得不好,然後貼個智慧標籤抬高售價。

第二,現階段無法做到真正的智慧。很多科幻大片裡的場景,三五年內還是難以實現的。人工智慧的準確度不夠,還處於模糊智慧階段。智慧家居,如果不能精準知道客戶到底要什麼,就無法提供相應服務。比如,主人一進家門,是否要開空調?如果進來的是年輕人,可能願意開空調,如果進來的是家裡的老人,可能就不願意開空調。現階段還沒有很好的精準決策依據來控制設備。

第三,現在每個家庭裡有十幾種或是幾十種不同品牌的電子產品、家用電器,這些產品的標準都沒有統一,無法連接。如果這些產品之間不能「通話」,就無法實現真正的智慧。這裡存在一個物聯網的標準問題。現在各家企業都在做自己的系統,並且很多都是封閉的,互不連通。家裡如果購買了不同品牌的電器,是無法進行「對話」的。小米的物聯網作業系統 MIoT,將我們所有的智慧硬體相連接,形成一張立體的物聯網。我們還要努力爭取更多的企業接入我們的作業系統,我們開放介面,接入的產品越多,使用者獲得的好處越明顯。

真正的智慧家居是,把優秀的產品一個節點一個節點的連起來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認為,物聯網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就是連接,所有設備都是互聯互通的,都可以用手機來控制。這是物聯網上半場,也是我們的生態鏈這三年重點在做的事情。

第二個就是智慧化,即 AI(人工智慧)階段,這將是物聯網的下半場。當所有設備連接之後,將收集到海量的數據,透過大數據分析,設備會越來越了解你的使用習慣,也越來越知道如何精準回應你發出的指令,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你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貼心。

過去三年,我們已經解決了連接的問題,淨水器是聯網的,水壺是聯網的,手環是聯網的,你只要打開手機上「米家」這個 App,就可以控制家裡所有的小米設備,指揮機器人掃地,調節燈光的顏色,讓米飯煮的時間更長一些。

未來三五年,一切都將變得更智慧化,電子鍋知道你的口味,每天煮出來的飯軟硬合適,機器人已經熟悉你家的地形,自動設計出更高效能的清掃路線。

所以,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先做好一個熱水壺,一個體重計,一個超越日本製造水準的電子鍋,一個只有人民幣幾十元的智慧手環。真正的物聯網,就是從一個節點到一個節點做起,連接到一定的數量,在大數據的基礎上,人工智慧自然而然就會形成。米家堅持兩件事,一是做優秀品質的產品,二是物與物之間建立連接,未來一定能創造自己獨特的價值。

在走到物聯網第二個階段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實戰經驗,並且已經有海量產品進入使用者家裡,這也算是我們些許的先發優勢。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由 商周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更多小米消息

【IPO 就開始的騙局】小米市值暴跌 8000 億台幣,雷軍反而大賺台幣 430 億?

小米 2018 Q2 財報:行政支出暴增 4470%,雷軍爽領 444 億台幣薪酬破世界紀錄!

在矽谷陣亡的廢物榨汁機,竟在中國小米眾籌上「復活」了,還有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