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現代人生活忙碌,一心多用是很常見的狀況,然而很多人卻說不要分心,要專心做好一件事情。究竟該不該一心多用?事實上,從大腦的結構來看,一心多用是大腦的正常運作狀態,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因為我們有意識的注意力,一次只能在一個目標上。(責任編輯:郭家宏)

同時處理很多事情的能力,在現代社會十分流行而且格外重要。如果不隨時檢查電子郵件、講手機,並且聽著音樂擠上公車,你要怎麼活?同時被這麼多的資訊團團包圍,搞得我們必須不斷做決定,才能確保自己的生存:要現在回電,還是等一下?這堆事情還統統同時發生。

腦的思考運作其實就像是一腦多用,需要在神經網絡中平行進行。資訊被分別處理,接著由不同的神經細胞組群統整起來。所以我們可以同時看、聽、吃、聞,還一邊思考。原來如此!於是,你可能很快就認為:一腦多用不僅可行,而且還隨時在發生!

但是,真正的一腦多用可沒那麼容易。在《打破大腦偽科學》中,就解釋了我們一腦多用的時候,腦子裡面究竟發生什麼事?

前額葉皮質:大腦思考的整合平台

真正的一腦多用可沒那麼容易。因為注意力是大腦非常寶貴的資產,而且受到某個腦區的控制,這個腦區在人類身上特別發達。由於它位在額葉前端,因此專家稱之為「前額葉皮質」。它也常常被稱作「工作記憶體」,可是這種電腦詞彙不適合套用在人腦上。

前額葉皮質不會儲存任何東西,它只會匯集當前重要的資訊。不同腦區的活化模式可以在前額葉皮質匯集成一個新的活化模式。有意識的經驗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直接產生在我們的前額中。

可別誤解我的意思!這個前額區域並不是腦袋產生意識的最高控制中心。雖然這區控制了我們的注意力,但意識不僅止於此。意識的產生是藉由活化大範圍的腦區,進而使它們同步交互作用。

儘管意識的本質在科學界仍有諸多爭議,但目前的共識是,一個想法(活化模式)只要在不同腦區和前額葉皮質之間來回傳遞的次數夠多,就會被腦子「意識到」。至於,從這裡要如何形成有意識的經驗,我們還無法解釋。

這樣看來,前額葉皮質是一個思考的整合平台。就好像我的書桌:桌上有我從書架拿下來的書、從信箱拿來的信件。書桌是所有資訊匯集在一起的地方。在這裡完成了這本書以後,我會把書桌收拾乾淨,準備好進行下一個工作。

前額葉皮質無法同時處理不同的任務

每個有書桌的人都知道,桌面上很快就堆滿東西了。這個問題也會出現在前額葉皮質。為了不讓東西滿出來,不需要的就得拿走。這對前額葉皮質來說並不困難,資訊來自哪個腦區,只要關掉和那個腦區的連結就行了,活化模式馬上就會從意識裡消失無蹤,從額葉和感官消失(但是不會從腦子裡消失,因為潛意識仍然在處理中)。

所以說,前額葉皮質根本不可能有意識地同時處理好幾件事(畢竟我們只有一個意識)。真正的一腦多用根本不可能。我們自以為的一腦多用,其實只是在不同的事情之間不停轉台。

這樣做其實沒有什麼好處,我們拿一個看電視的尋常夜晚做例子,就能一目了然。

好幾個精彩節目在同一個時段播出的事屢屢發生,例如歐洲足球冠軍聯賽(Champions League )和《鑽石求千金》?

同時播。我先看足球賽,可是比賽膠著沒進展,我的意識沒興趣了,不得不轉台。看了幾分鐘膚淺的實境秀之後,我受不了了,又轉了回去……想當然爾,我錯過了剛剛精彩的射門,真該死!好吧,這次足球賽停留一點,結果又太晚轉台,沒看到黃金單身漢遞給誰玫瑰花。可惡!同時看好幾台根本不可能。我們的注意力也是這樣,前額葉皮質無法有效地切換頻道、同時處理不同的任務。它的工作效率,會因為不斷錯過最好的而節節下降。

一腦多用一直都在偷偷發生當中

因此我們的意識不能同時解決好幾件事,而是快速切換。在不同任務之間快速切換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加強注意力,然後將它引導到新的目標上;第二、注意力必須擺脫原先的目標,也就是說,它必須從前額葉皮質的一個活化模式跳到另一個。前額葉皮質其實也很喜歡做這樣的事,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並不表示腦子裡只處理這一件事。

舉例來說,你在派對上和其他人聊得很起勁。四周還有很多其他人,但你不太留意別人在聊些什麼。突然間,你聽到另一頭有人提到你的名字,於是你的注意力馬上轉移過去,儘管在這之前,你根本沒在注意那些談話內容是什麼。那幾公尺外的談話雖然不在你的意識裡,可是其實一直都有進入你的耳朵,直到你察覺有重要的資訊,立刻迅速讓它進入你的意識。

因此,沒錯,你一直在一腦多用,只是你沒有意識到。因為有意識的注意力一次通常只能放在一個目標上。

(本文經 書傳媒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一腦多用」是迷思?我們真的無法同時處理多件事情嗎?〉 。首圖來源:pixabay

更多實用思考技術

如何像個工程師一樣思考?從學會「拆解問題」開始

【現代人必備思維】「演算法」思考模式如何增強問題解決能力?

無限累積知識紅利!Elon Musk 私藏「遷移學習法」,擺脫低效率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