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於醫界,AI 相關的應用技術層出不窮。科技外媒也常報導 AI 診斷的精確性堪比經驗老道的醫生。然 AI 看病仍被民眾質疑,而原因就出在訓練 AI 的龐大數據。亞洲人的診療數據與歐洲人的數據就會因為身體基因、生活習慣不同,有龐大的差異。

科技業四巨頭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 都曾嘗試打入醫界,讓他們碰壁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責任編輯:陳伯安)

如果 GAFAGoogle, Amazon, Facebook, Apple)四巨頭在醫療界稱霸了會怎麼樣?

科技巨頭看上醫界 AI 發展潛能,進軍卻也頻頻受阻

十多年前,Google 首次嘗試介入醫療領域。在 2012 年放棄其在線醫療病歷項目「谷歌健康」之後,該公司攜其子公司 DeepMind Health 再次捲土重來,做了它最擅長的事:收集和處理數據。它們主要收集醫院病人的數據,特別是英國病人的數據。

在與皇家自由醫院信託基金會(Royal Free Hospital Trust)達成協議後,該公司獲得了 160 萬患者的病歷數據,然而事情的後續發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英國當局發現這些醫療數據不是匿名數據,並且還被用於原計劃之外的領域時,當局強制終止了它們的協議。

但是,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 還有其他的類似項目。由其子公司 Verily 領導的「Baseline」項目旨在通過聯網設備收集 10,000 名志願者的健康數據來「反應」人類的健康狀況。

Alphabet galaxy 的最新行動是美國創業公司 Cityblock,其另一個子公司 Sidewalk Labs 已經投資該公司,旨在為 Medicaid 或 Medicare 成員提供醫療服務和預防。

其他網絡巨頭也不甘落後。 亞馬遜正在進入健康保險領域,Facebook AI ResearchFair)在招募深度學習之父 Yann LeCun 之後聘請了 IBM Watson 項目的前負責人 Jérôme Pesenti。 蘋果公司還通過其 Apple Watch Series 4 表達了其對健康領域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第四代手錶是第一款具有可檢測心臟病發作的傳感器和算法的消費設備。

AI 診斷可靠性備受質疑,全因使用數據都是白人不夠全面

IBM 的 Watson Health 開始得太早了嗎? 自從 2011 年人工智慧程式在遊戲節目 Jeopardy 獲得勝利後,IBM 一直瞄准健康市場,包括癌症研究。 該程式通過訓練理解了大量關於腫瘤學的英語科學文獻,並在輔助診斷領域發揮了它的作用。

據 IBM 的所言,根據癌症的類型,該程式給出的治療建議與醫生的建議在 10 例中至少有 例是一致的,在肺癌病例的診斷中一致率更是高達 96%。

對 Watson 建議的可靠性質疑不斷,愈演愈烈。

然而,自去年以來,人們對 Watson 建議的可靠性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懷疑。據 IBM 的員工透露,由於還不夠成熟,該公司與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聯合開展的一個旗艦項目已被放棄。

IBM 法國分公司的銷售經理 Silvano Sansoni 解釋說:「數據的代表性存在一個真正的問題。Watson 所治療的 84,000 名患者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它的建議不太適用於亞洲或非洲的患者。若為解決這個問題而把數據規模擴大到 100 萬,則需要更大量的資源。」

藍色巨人 IBM 宣稱目前全球有 230 家醫院為它的用戶,而去年僅為 55 家。雖然它在法國沒有醫院合作夥伴,但它去年 月與法國公司 Guerbet(放射學對比產品專家)簽署了一項協議,以開展肝癌研究。

研究醫界 AI 的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冒出,獲取數據就是「最大罩門」

飛利浦可能是醫療行業中最活躍的公司,尤其是在醫學成像領域。該公司剛剛在巴黎建立了人工智慧專家中心,雇用了大約 30 名研究人員。其目標是與新創公司和醫院建立夥伴關係。

科技和醫療越來越密不可分(照片來源:Piron Guillaume)

與此同時,英國一家年輕的公司 Babylon Health 自 2014 年成立以來已經籌集了 5000 萬英鎊(約 20 億台幣),並開發了基於智慧型手機應用的咨詢服務,並承諾 24/7(每周 天,每天 24 小時)為用戶服務。利用人工智慧在健康領域進行創新的初創企業正在蓬勃發展:CB Insights 已經進行了 481 筆交易,在過去五年共投資了 36 億美元(約 1,080 億台幣)。

對於新創企業來說,獲取數據仍然是它們面臨的挑戰之一。而這正是 Owkin 的創意,一家專門從事機器學習和腫瘤研究的新創公司,Google Ventures 是它的投資者。「我們通過實施聯合學習的原則與公共研究機構合作。」Owkin 的聯合創始人托馬斯·克洛澤爾(Thomas Clozel)說:「這允許算法被交換,這樣就可以在不洩露數據的情況下互相學習訓練。」

10 月 日,年輕的 French-U.S. 公司宣佈啓動與 Apricity 的合作項目,Apricity 是一家專門從事生育研究的新創公司。該項目被稱為「Substra」,由法國公共投資部門 Bpifrance 出資 1,000 萬歐元(約 3.5 億台幣)資助。他們的目標是與六個主要的公共研究機構一起開發一個安全的治療平台,從而在他們喜歡的領域:解剖病理學、皮膚病學和生育學中,來運行他們的預測算法。

(本文經合作夥伴 大數據文摘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业界 | 医疗界人工智能,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的新战场〉。)

科技成長,引發的醫療躍進

台灣擁有發展精準醫療的良好基礎?資誠:電子研發製造強、臨床醫學優勢

《自然通訊》期刊:轉移性癌細胞移動就像「動物掠食者」,小步行走後開始猛然長跑

【台灣醫療業的 AI 轉型故事】中山醫院關鍵 AI 嘗試,台灣建立的肺炎診斷模型能讓世界搶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