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近年來中國的勞力成本增加,加上近期的中美貿易戰拉高關稅,讓許多企業遷出中國,而台灣是他們有意轉往設廠的地方。根據今周刊的調查,有幾個關鍵原因讓台灣吸引台商回流和外資投資。(責任編輯:郭家宏)
「目前因中美貿易戰,委託本公司尋找台灣工業廠房的企業,已超過 125 家。其中有些中國台商,急著要在明年 1 月 1 日前,先租後買,若您有認識的上市櫃公司有意出售廠房,請與我們聯繫。」 10 月底,一位信義房屋全球資產中心仲介,悄悄對熟識的企業主發送這項訊息。該仲介透露, 11 月以來,委託案件仍以每周平均 4 到 5 件的速度成長,這是他入行多年來不曾經歷的熱潮。
在上海發展近 30 年的太和生技集團董事長郭靖凱,早在 2016 年,就開始物色台灣的工業區土地。郭靖凱一直採取「邊走邊看」的態度;直到今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化妝品被美方列入制裁清單,郭靖凱決定以最快速度回台設廠。
輪胎大廠建大工業總裁楊銀明計算:「中國生產的輪胎,進美國要先被課 75% 反傾銷稅,貿易戰以後還可能再加 25% 關稅,等於成本翻倍,根本沒辦法做。」
從房仲業者釋出的訊息與兩位經營者的策略,可得到明確結論:台灣,是企業因應中美貿易戰的避風港。
長期研究台商的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更樂觀地說:「這是 20 年來最好的時機,政府只要創造條件、說明投資機會,一定有很多台商回流。」
推倒招商高牆:貿易戰下台灣受惠,拚產業升級
「光是這 3 個月,就有超過 40 家國內外企業,明確表達投資意願。」桃園市長鄭文燦指出。
11 月 8 日,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親自主持的「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主題就是由國發會報告《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
政府應該積極,因台灣投資環境長期不振,早已不是新聞。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 201 8年世界投資報告》,截至 2017 年底,台灣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為 868.2 億美元(約 2.6 兆新台幣),絕對數值不到韓國 2305.97 億美元(約 6.9 兆新台幣)的 4 成。
「當外國企業對一個國家失去投資信心,直接的影響是產業無法升級、經濟失去動能;長期而言,將造成薪資成長停滯、人才外流、產業空洞化等後遺症,進一步使投資環境惡化。」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李沃牆提到。
「過去的主流就是便宜,但未來便宜將不再是唯一考量。」曾任友達光電總經理的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陳來助預測,全球產業結構終將走向兩極化,一端是將成本壓低到極致,另一頭是強調高附加價值。
受限法規綑綁:影響創投、專業人才來台意願
「在《勞動基準法》之下,專業與管理人員的工時如何規範,要有新的思惟。」這是美國商會在《 2018 年台灣白皮書》中,提出的具體建議;美國商會強烈建議,「《勞基法》應至少要區分出薪水在一定等級以上的白領階層。」
美國商會認為,政府以營業額作為新創企業聘用外籍經理人門檻的規定並不合理,恐將限制了初期不易創造營收的新創企業發展性。
對此,國發會表示已透過「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以及推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新經濟移民法》立法等工作,逐步放寬外國專業人士來台規定,吸引並留住台灣需要的外籍人才。
本文為精采摘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46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 & LINE
(本文經合作夥伴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Made in Taiwan夯!4大關鍵讓台商、外商搶「投資」台灣〉。)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鮭魚返鄉的台商,究竟對台灣是好是壞?
川普打美中貿易戰來真的 台商何不自陸返台?
台商在中國大陸賺容易錢的時代結束
台商新南向有成 駐臺代表這樣看台商的競爭力
兩個台商老字號超級變身 搭上世足熱
還有更多企業投資台灣
【桃園發大財囉】中美貿易戰升溫,台灣科技業計畫將產線從中國移到桃園
臉書承諾擴大投資台灣:培育 5 萬名人才、15,000 家中小型企業接軌國際
高通宣布在台設立 5G 跟半導體測試中心!兌現「投資台灣」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