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近期大選合併公投,投票所大排長龍惹民怨,因此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中選會研擬電子投票的可行性。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家採取電子投票,然而系統有被駭的風險,讓一些國家如德國、英國、愛爾蘭取消電子投票的計畫。學者指出,台灣要施行電子投票,關鍵在社會信任。(責任編輯:郭家宏)
九合一選舉併公投選務惹民怨,賴清德今天表示,中選會事前規劃不周、事中未能有效因應,指示中選會在一個月內提出改進措施,並研提未來公投採電子投票的可行性。電子投票並非指網路投票。
電子投票有兩種,目前以電子投票機為主
中選會發言人陳朝建表示,電子投票涉及很多層面,實際上,各國施行方式也都不盡相同。中選會將彙整既有的研究成果,也會就已經實施國家的做法及各項實務問題併予考量,例如法規、資安、技術、所需經費及社會信任度等面向研議。
根據過去相關研究報告指出,電子投票有兩種可能執行方式,電子投票機投票與網路投票兩種。但網路投票執行成本很大,民眾的接受度不高。各國在推動電子投票時,往往以電子投票機模式(包含電腦計票與電腦輔助投票系統)為電子化投票作業的第一步。
目前採行電子投票系統(electronic voting, e-voting)的國家包括美國、巴西、委內瑞拉、愛沙尼亞、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而德國、愛爾蘭、英國等已停止電子投票計畫。
相關資料指出,就電子投票機而言,大致有觸控式電子投票機、光學讀卡機讀票兩種。如美國紐約市和韓國的電子投票機是有選票的,墨西哥的電子投票機是觸控式操作,沒有選票;愛沙尼亞則可用電腦或手機投票,算是線上投票最為廣泛的國家。
中選會過去也曾製作電子投票機模擬電子投票,先進行投票者身分確認,取得投票卡後,將投票卡插入投票機後,點選候選人的照片或號碼,由機器直接統計結果。
資安存疑,台灣人不信任電子投票
一般認為電子投票可提高投票率,促進公民參與,甚至有助於實施不在籍投票。不過,研究指出,台灣民眾仍較相信透過現行投、開票方式所得出的選舉結果,並對電子投票安全性存疑,且調查發現,電子投票並不改變整體投票意願,很難肯定採用新科技在選舉上能有效提升投票率。
因此,信任與成本是電子投票施行的兩個關鍵因素,民眾可能會質疑電子投票流程不夠透明,是否會洩漏投票意向,投票機是否會發錯選票、計票錯誤或遭竄改等。電子投票機購置及儲存成本也必須考量。
事實上,國外大選傳出系統被駭的新聞後,也引發民眾對電子投票、電子計票機的不信任,甚至重新恢復人工計票。瑞士原預計 2020 年全面採用電子投票,後來並未全面實施,而採自願制。
陳朝建表示,中選會對可能的做法並不預設立場,會傾聽各界的意見,並徵詢中選會委員的意見。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電子投票涉及層面多 關鍵在社會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