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觀光產業的經營者應該要如何找出自己的產業優勢與價值,才能緩解觀光淡旺季、政治風向所造成的外部影響?

長期關心台灣產業創新與升級的立委余宛如發文,向觀光產業的經營者對話,呼籲經營者應該要回到商業的本質去思考,自己的企業到底競爭優勢與中長期價值為何?(責任編輯:鄧天心)

作者: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 余宛如

中國團客回來了?!

九合一大選結束的第一個工作日,甫由綠地變藍天的高雄市立刻傳來「好消息」。北京與其他中國旅遊業者,立馬推出包含旗津半島行程的台灣環島8天遊,2月7日第一批出團,團費依距離春節假期近遠,約莫在6,680~4,680人民幣(約 30,000 -20,700新台幣)之間。

高雄新科市長韓國瑜競選政策強打「人進來、貨出去」,前一項在一當選立刻傳出獲得中國方面的善意回應,對於韓市長與相關旅遊業者確實是喜事一樁,我真心祝賀。

雖然後來證明消息是以訛傳,但仍讓人想起沒多久前,台灣旅遊業者的「慘狀」猶在眼前,而造成這個慘狀的原因,不正是中國團客大爆發之後突如其來的真空狀態嗎?

不論如何,有客人上門總是好事,但往後想一、二步,來者是豪客還是奧客?

看觀光人次還是該看平均消費金額?這些觀光財是否有合理的分配到從業人員薪資的增長上?

開放陸客觀光,最怕賺到營業額卻失了利潤

先前開放陸客觀光,單純地重量未重質,沒考慮到台灣的地理環境、天然資源、觀光業者、從業人員能否負荷得來。惡果我們也都看到了,全台新建旅館數量直線上升、新打造的遊覽車一批一批出廠、遊覽車駕駛超時工作、觀光餐飲系所招生滿檔,但從業人員的薪資未見改善

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供需法則,供給過剩就只剩殺價競爭一條活路,不論是旅館房價、巴士租金、團客餐飲,從業人員的收入也沒有因為客人爆多而增加,反而淪為低薪高工時的一群。

團客觀光多屬一次性消費,偶有出手大方者,殺價殺到見骨者才是常態;中國旅行團多採一條龍作業,這代表台灣業者(旅館、遊覽車、餐飲…)是整個旅遊供應鏈中最弱勢的一環,沒有議價能力,只有被砍價的命;業者賺到營業額,卻沒留下利潤,甚至還可能吃倒帳;如果老闆都這樣了,你說員工能有多好過?

回憶完了,回到現在。以北京旅行團的團費折算台幣約在30,113~21,097元之間,如果真能成團,台灣業者應該有一定的利潤可賺。一位過去接過陸客團的導遊朋友說,以這個團費如果沒有政府(北京政府或中國政府)補貼,不太可能成團。如果她說的是事實,那麼台灣旅遊業者是否又要再經歷一次過去八年的輪迴?

我要提醒韓市長,這次除了賺錢外,麻煩也要捲起袖子拉高觀光品質、提升(與其他國家的)競爭能力,不要再以低價競爭、強調C/P值的流血方式經營。

同時,要思考擴大客層,不能再單押陸團,也要向上經營自由行的高端客,或是橫向擴及東南亞、甚至歐美日的客人。這些雖然要多花錢投資,但能讓你活得更久、更好、更有尊嚴。

__

(本文經原作者 余宛如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於此,圖片來源:韓國瑜/Facebook。)

延伸閱讀

GDP 不該是經濟的唯一指標!世界知名經濟學家呼籲:無法揭露真實經濟環境

【桃園發大財囉】中美貿易戰升溫,台灣科技業計畫將產線從中國移到桃園

【高雄拚經濟 100 分】韓國瑜急 call 郭台銘,邀請鴻海赴高雄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