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大樓內車位媒合 App,停停圈怎麼靠「信任」兩字打造大樓資源最大化?

停停圈車位媒合 App 展示圖

「停車」是許多開車族上路後最常見的問題,「近又便宜」更是許多人找車位的條件,現在只要透過手機 App,不只能為你找到實惠便利的車位,更能讓你「停的安心」。

由 900 棟大樓的合作經驗出發,全台首創「大樓內」的車位媒合 App

停停圈,台灣首創提供「樓宇內」車位媒合平台,創辦人 Vincent 從自身經驗出發,他說:「我時常接到電話,同仁問我今天要不要進公司?不會的話就想跟我借車位,我就覺得很奇怪,明明我的車位常常空著,怎麼沒有一個方式讓同仁或朋友到我的公司時,也能直接停我的位子?」Vincent 感嘆大樓資源沒有被有效利用,反而徒增一些人不必要的麻煩。「如果因為車位的分享,可以讓大樓內的人感受到便利,透過事前的車位預約,可以讓訪客感受到尊榮,我想這是許多企業或大樓都嚮往的事情。」Vincent 娓娓的說著。

停停圈車位媒合平台不是第一家想要解決城市停車問題的業者,但藉由不平凡的背景與研發團隊,讓服務在市場上開立創新的局面。停停圈除了是新創公司,也同時是台灣知名梯間廣告《分眾傳媒 Focus Media》的研發單位,透過分眾傳媒在全台 900 多棟大樓的合作經驗,讓停停圈更清楚地看見大樓內的停車需求,以及管委會停車場的安全管理問題。

停停圈團隊受邀於「2018 Microsoft微軟亞太技術年會」發表AI技術應用

不分享車位多半因為「不信任」,停停圈瞄準車主痛點致力建造信任的資源圈

因為有了完善的《停停圈棟內車位媒合系統》,才能讓閒置的車位資源被發現。Vincent 笑著說:「很多大樓都想要車位管理系統,但很少人願意真的分享車位給大眾使用,後來我們發現那是因為『不信任』外人的關係。」因此,停停圈主打「棟內分享」並提倡「朋友越多,車位越多」的概念,透過信任的關係,讓你的朋友也有機會停你的車位,讓樓上的鄰居也能跟你借車位,使大樓間因為資源極大化的利用,創造出互相幫助的正向循環,也因為需求與供應建立在信任的人際關係上,形成了一個信任的資源圈,使每一個需要車位的人都能在「信任的人際關係裡,找到想停的停車位」。

停停圈設備的進駐,不僅改善車位需求,也提升大樓形象

不只做車位媒合,停停圈從車輛進出做好安全控管

停停圈提供大樓整套的棟內車位媒合系統,包含停車場進出管理設備,讓大樓管理員直接透過電腦螢幕監控每日車輛進出情況,面對訪客的外車也能清楚掌握進出時間。停停圈車位媒合服務用分潤的方式保障大樓權益,除了原有的管理費外,成功為大樓創造額外收入,讓車主、大樓與平台創造三贏的局面。

於商辦樓宇常見閒置的停車位

停停圈 11 月正式取得合法執照,搖身樓宇間車位媒合的領頭羊

2017 年《分眾傳媒 Focus Media》於雙北地區 700 棟商辦樓宇進行樓宇端及車位主的訪問、調查,數據顯示分眾傳媒於雙北市配合之商辦共計約有 5 萬 5 千個車位,商辦每日平均訪客數約 56 次、臨停需求約 30.8 次,表示訪客人數中有 55% 以上需要臨停,其中最驚人的是每日平均閒置率約為 52.2%。

另外,台北市停管處資料也顯示,公有及路邊停車格約為 35 萬個,但民間私有車位卻高達 65 萬個,上述都驗證及說明,其實車位不是不足,而是現階段沒有一個完善的方式來整合這些車位資源。

在趨勢上,今年國發會協同財政部、交通部及地方政府相關單位跨部會協調,使共享車位的法規鬆綁,為台灣經濟展開新篇章。目前,台北市停管處已向新創業者開放共享停車場登記證申請,停停圈順利於今年 11 月取得合法證照。而法規也載明,若使用法定空間、騎樓或是畸零地將無法申請共享停車場登記證,進行車位共享之商業行為,Vincent 說到「停停圈專注於商辦樓宇內,不僅合法且具有絕對優勢!」現在有政府與企業攜手,不僅方向明確而且更有保障!

營造互助互惠的健康風氣:讓車主有得賺、讓車子有得停

「停停圈棟內車位媒合系統」的誕生,希望幫助更多的大樓透過「智慧」的科技服務,優化樓宇管理面的效率,包含服務品質的提升,車主資源的釋放及停車需求的滿足,打造「車主有所得,車子有所停」的環境,共同創造資源分享的友善空間,讓廣大的開車民眾體驗前所未有的停車體驗。

停停圈與雙北商辦大樓攜手合作,於大樓內推廣車位分享服務   

在各家停車業者中,停停圈看準市場優勢,從商辦大樓地下停車場的閒置車位出發,為台北市有限的資源裡,開創無限的可能,而這樣的棟內互惠分享新模式,讓停停圈於今年 10 月的《中國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獲得最佳創新獎的肯定。

停停圈已在大台北都會內陸續建置場域,很快地,開車的你我在上路前不再因停車而煩惱,距離近又實惠的車位不再是運氣,城市因為有「停停圈」讓停車變得很容易!

要知道更多停停圈的消息,來官網看喔!(要看點這裡

(本文訊息由 保利智能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CONNECT with AI】AI 時代的新零售,如何擺脫價格戰廝殺?

【台灣廣告業的 AI 轉型故事】分眾傳媒 CONNECT with AI,找出客戶心中的「購買按鈕」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