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過去我們覺得把數據中心放進海底,是一件很科幻的事,這個計畫從 2014 年就公開,今年六月開始大量被報導,到今天已經完成新一個階段的測試。
氣溫穩定、沒有天災,有水降溫,海底滿足了一個數據中心所需的所有條件,如果長期觀察並不會傷害生態,那確實是一個很有趣且實用的方案(當然壞了要修還是很麻煩的)。(責任編輯:林子鈞)
微軟正策劃把數據中心移到海底。
這個實驗性項目名為 Natick,它於 2014 年正式啟動。
在今年的 6 月,微軟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海岸線附近的水域中,微軟再次部署了這個水下數據中心,這是一艘長 40 英呎(約 12 公尺)的船,裡頭有 12 個機架,864 台服務器。下海前,船艙內的氧氣和水份都會被抽走,外部會有一個鋼製的金屬外殼保護。
氣溫低、沒有自然災害、電力便宜,數據中心必備要素海底都有
現在大部分數據中心都還是在陸地上。公司在建設陸上數據中心時,都要考慮所在地的氣候條件、自然災害情況、電力費用,甚至地方政策等因素。
以近幾年收到廣大互聯網公司青睞的貴陽舉例,當地常年氣溫涼爽,可利用自然條件冷卻服務器;地區地質穩定,遠離地震、龍捲風、洪水等自然災害;根據貴州能源網 2015 年公佈的數據,貴州水電裝機量排在全國第四,有充足且便宜的電力資源提供。
簡單來說,就是要氣溫低且穩定,沒有自然災害,且電力便宜。
這次微軟在海底建數據中心,也是基於以上幾個因素去考慮的。
在海底,可以用海水來進行服務器冷卻,海底深處可以避開大部分的自然災害,颱風颶風可能在海平面以上造成問題,但是在海底不會有任何的影響;用潮汐能和風能來發電,而且大部分的大城市都是沿海城市,還可以減緩數據傳輸延遲的問題。
Natick 項目負責人,微軟全球研究院首席項目經理 Ben Cutlur,在 2018 微軟技術暨生態大會上表示,土地資源是非常稀缺的,要在上海市中心建設一個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離大城市比較近的海底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淡水資源也是稀缺資源,如果在現代化的大樓進行數據中心建設,則需要消耗淡水資源來進行冷卻。
數據中心不會傷害生態,反而變成小型保護區
目前還沒有將海底數據中心投入市場使用的計畫。
Ben Cutlur 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為期一年的實驗,在這一年中要評估各項數據和表現,包括如何與造船廠如何協作,服務器能否提供足夠可靠的數據,與陸上數據中心相比的經濟效應等,才能確定接下來的動向。
我們可能會擔心,在海底建設數據中心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活壞境。微軟也有同樣的顧慮,為此他們開發了一套工具,來追蹤數據中心附近海域生活的生物,去持續性關注海底數據中心的生態系統。
他們也發現了,數據中心沒有收到生物的排斥,反而變成了一個保護區 ―― 小魚在這裡可以免於被大魚吃掉,小魚又可以在這裡覓食。
不管是陸上數據中心,還是海底數據中心,空氣和水之間都會有溫度交換,全球 90% 增加的熱量最終都會進入海洋。「我認為還不如在海底數據中心建立一個高能效的數據中心,而不是我們在陸地上建立的低能效的數據中心,因為它們散發的熱量間接的也會進入海洋。」Ben Cutlur 表示。
微軟目前已有全球互通互聯的數據中心網絡,對於客戶而言,數據存儲在哪個數據中心沒有區別。目前有很多數據中心都在偏遠、嚴寒或酷熱的地區,而海底數據中心,只是數據中心另一種形式而已。
–
微軟,數據戰略
【微軟攜手台積電創舉】用雲端技術顛覆 IC 設計生態,半導體業如何重新定義產業價值鏈?
【微軟上海 Tech Summit 直擊】微軟的數位轉型新攻勢如何奠定自身雲端霸主地位?
微軟一口氣開源手中 6 萬個產品專利!放棄龐大授權費利潤的微軟在想什麼?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微軟:我要把數據中心建到海底去〉。)